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2025年正值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地缘政治格局加速演变的关键节点。地缘经济作为连接国家安全、资源禀赋与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纽带,正推动全球价值链从“效率优先”向“安全优先”转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技术主权竞争、资源博弈与绿色转型的多重压力下,亟需通过新型区域价值链构建实现战略突围。
一、宏观环境分析:地缘经济格局的范式跃迁
(一)全球产业链的阵营化重构
当前,全球产业链正经历二战以来最剧烈的结构性调整。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与气候变化压力交织,推动“近岸外包”“友岸外包”模式加速替代传统全球化分工。2025年数据显示,北美、欧洲、亚洲三大区域内部贸易依赖度分别提升至78%、72%和65%,形成以技术标准、资源控制、市场准入为纽带的阵营化竞争格局。例如,欧美通过“关键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试图打破中国在锂、稀土等战略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而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矿产合作构建全球资源治理话语权。
(二)技术主权竞争的白热化
AI、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成为国家竞争的“新战场”。中国在5G专利占比、量子通信实用化、AI算力规模等领域已取得领先,但欧美通过“芯片联盟”“AI安全倡议”等手段反制。技术标准主导权、专利布局与人才争夺将决定未来产业格局。例如,全球3344个活跃国际科技组织中,中国仅发起41个,远低于美国(511个)和英国(284个),凸显中国在国际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短板。
(三)绿色转型的硬约束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碳关税、ESG标准、气候融资等绿色规则正深刻影响地缘经济竞争规则。预计到2030年,全球80%的贸易将受到碳定价机制约束,企业需通过绿电采购、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满足合规要求。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已获100多个国家响应,为构建公平、开放、包容的地缘经济规则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一)市场规模的指数级增长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2030年全球地缘经济市场规模将保持12.8%的复合增长率,2030年突破8.7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地缘经济领域将形成三大增长极:
高端制造集群:半导体、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通过技术突破与区域协同,形成“中国长三角-德国巴伐利亚-美国加州”三大制造中心,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2.8万亿美元;
数字基础设施网络:5G基站、数据中心、跨境光缆等投资加速,叠加数字货币、区块链、AI算力等新兴领域爆发,2030年市场规模达2.4万亿美元;
绿色转型服务: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绿电交易、ESG咨询等绿色服务市场爆发式增长,为企业提供碳合规、能源管理、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二)区域市场的差异化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依托先进制造业基础,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预计到2028年实现国产化率70%以上,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数据流动规模年均增长23%,2028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3万亿元;
中西部地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突破2.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提升至15.3%;长江中游城市群2026年汽车产能预计达1200万辆,占全国总产能比例突破35%;
东北地区:通过国企改革与民营经济培育双轮驱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投资将突破8000亿元,现代农业与冰雪经济形成双千亿级市场。
(三)供应链韧性的多元化需求
地缘政治风险推动企业从“单一供应链”转向“多源供应+战略储备”模式。例如,中国通过“战略矿产储备制度”建立30天以上的关键矿产库存,欧美则通过“近岸外包”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至墨西哥、越南等邻近国家。供应链韧性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倒逼中国加速构建“核心城市+卫星城市”组合投资模式,重点配置数字经济、低碳技术、高端装备等政策支持领域。
(一)技术创新驱动价值链攀升
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预计到203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突破10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智能制造领域通过工业互联网、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应用,实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智慧医疗领域通过远程医疗、电子病历和健康大数据应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绿色技术引领低碳转型:新能源技术成本快速下降,风能和太阳能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生物技术向实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医药、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广泛应用,预计到2035年合成生物学赋能应用将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区域协同重构空间格局
城市群能级分化:成熟型城市群(如京津冀、长三角)聚焦价值链攀升,技术合同成交额、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显著提升;成长型城市群(如中原城市群)强化要素整合,形成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崛起:全国百强县GDP总量预计达16.7万亿元,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培育出37个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集群;
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创新:省际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突破200个,形成15个万亿级跨区产业链,推动空间治理革新。
(三)政策与市场合力推动转型
政策导向: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等措施,引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例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数字中国建设纲要》为数字经济提供发展框架;
市场机制: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等方式提升竞争力。例如,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等领域已显现突破迹象,但“卡脖子”风险依然存在,需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培育复合型人才。
(一)区域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北京、上海、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将形成超200家独角兽企业矩阵。建议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硬科技投资,参与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基金,分享技术突破红利。
(二)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基建
预计城际高铁、市域快轨等新型基建投资规模达4.8万亿元。建议通过基建REITs模式参与交通枢纽、物流园区等项目,获取稳定现金流回报。
(三)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基建
西北风光电基地配套储能项目、东南沿海海上风电制氢等绿色基建将形成万亿级投资空间。建议布局光伏、风电、氢能等产业链上游环节,同时关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绿电交易等新兴领域。
(四)区域产业链重构中的并购整合
建议关注东部沿海地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的横向整合机会,以及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纵向延伸机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技术升级、市场拓展和成本优化。
如需了解更多地缘经济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