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领域。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配套环节,充电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直接关系到用户出行体验、产业生态成熟度及能源结构调整进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59亿辆。新能源汽车方面,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完善充电网络,提高设施运营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如今,我国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达到97.08%,乡镇覆盖率达到80.02%。
国庆中秋假期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超1.2亿度
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从10月1日零时至10月8日24时,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次数共计516.9万次,充电量达到12287.32万千瓦时,日均充电量1535.91万千瓦时,是今年平日的2.59倍,比今年“五一”假期增长23.61%,比去年国庆假期增长45.73%,创历史新高。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达549.23亿千瓦时,全年的充电量预计与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431.6万个,同比增长37.8%,公共充电桩额定总功率达到1.96亿千瓦,平均功率约为45.48千瓦;私人充电设施(枪)1303.2万个,同比增长59.6%,私人充电设施报装用电容量达到1.15亿千伏安。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充电网络布局,多维度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市场主体纷纷加大投入,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并行,共同推动充电设施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阶段跨越,行业正逐步形成政策引导、资本参与、技术驱动、用户为本的发展格局。
中国充电设施行业建设与运营分析
(一)建设维度: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充电设施建设已从早期的单点布局进入规模化、网络化发展阶段。从区域分布看,城市核心区与高速公路服务区构成充电网络的“主动脉”,但城乡、区域间仍存在布局不均衡问题,部分偏远地区和老旧社区设施覆盖率有待提升。从设施类型看,公共充电桩与私人充电桩协同发展,公共领域以快充桩为主满足即时补能需求,私人领域则以慢充桩为主适配家庭场景。随着技术进步,超充技术、换电模式等新兴业态开始涌现,为解决充电效率瓶颈提供了新路径。此外,充电设施与城市规划、电网改造的协同性不断增强,停车场、商业综合体、居民小区等场景的设施嵌入度逐步提高,推动充电服务从“专用场站”向“场景融合”转变。
(二)运营维度:模式创新与体验升级
充电设施运营正从单一的“充电服务”向多元化商业生态拓展。传统运营模式以收取电费和服务费为主要盈利点,而新兴模式则通过整合能源服务、汽车后市场、广告传媒等资源,延伸价值链。例如,部分运营商推出会员体系、积分兑换等增值服务,提升用户粘性;另有企业探索“充电+储能”“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成本优化。在服务体验方面,智能化成为关键突破口,通过APP实时调度、预约充电、无感支付等功能,有效解决了找桩难、充电慢、结算繁琐等痛点。同时,行业加速推进互联互通,打破不同运营商间的数据壁垒,用户跨平台使用设施的便捷性显著提升。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当前,充电设施行业正处于量变积累到质变突破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建设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了运营管理压力,设施利用率不均衡、维护成本高、安全监管难度大等问题逐渐凸显;另一方面,技术革命与消费升级为行业注入新动能,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充电设施的深度融合,正推动行业向智能网联化方向演进。与此同时,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市场竞争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技术创新与标准统一、市场开放与安全保障,成为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新是推动充电设施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硬件层面,充电桩功率不断提升,超充技术实现“分钟级”补能,换电模式通过标准化电池包设计解决车型适配难题。在软件层面,智能调度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充电行为,优化桩群布局和电力分配;远程监控技术实现对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提前预警故障风险。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成为新趋势,车网互动(V2G)技术使电动汽车成为电网的分布式储能单元,提升能源系统灵活性;数字孪生技术则为充电场站规划、运营优化提供仿真支持。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充电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也为行业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利润增长点。
中国充电设施行业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充电网络,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坚实保障。从发展成果看,设施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前列,运营模式持续创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基本解决了“充电难”的后顾之忧。然而,行业仍面临结构性矛盾:区域布局不均衡、设施利用率差异大、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技术标准与安全监管需进一步强化。
充电设施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AI算法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赋能设施运维和用户服务,实现“按需分配、精准服务”;二是能源属性更加凸显,充电设施将成为智慧能源系统的重要节点,参与电网调峰填谷和可再生能源消纳;三是商业生态不断丰富,“充电+”模式加速渗透,与出行、购物、娱乐等场景深度融合,打造用户生活圈服务闭环;四是国际化布局逐步推进,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充电设施技术和标准有望在全球市场获得更多应用。
总体而言,充电设施行业正从“基础设施”向“能源服务入口”转型,其发展质量不仅关系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更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技术创新和市场规范,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迈进,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安全的充电服务。
想要了解更多充电设施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