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
44722
2025-06-27
(原标题:“失控”的充电宝)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晨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下的这场移动充电宝安全危机,其影响仍在以一种始料未及的速度扩大。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在官网发布了一则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收紧了对充电宝的航空安全管控: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民航局的一纸禁令,成为这场危机从行业内部溢出至公共安全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事实上,这场危机早有预兆――2025年5月,法国航空事故调查局在一份正式报告中,将3月份的一起国际航班的行李舱火情的源头指向了一枚罗马仕品牌的20000 mAh充电宝;6月中旬,多所北京高校陆续发出了对罗马仕20000 mAh充电宝的“禁用通知”,有校方在通知中称,涉事型号产品的自燃概率远超正常水平。
6月16日,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罗马仕公司”)宣布召回约49万台产品;同样,行业领军企业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克创新”)近日也宣布在中美两大市场召回共计超过180万台产品。两家公司均在相关公告中,将原因指向了“电芯”和“原材料”问题。随后,绿联、倍思、小米等多个头部充电宝品牌也陆续卷入其中,旗下相关产品3C认证被大面积暂停。
那么,这场充电宝危机,其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深层原因
要理解这场危机的根源,必须从一个关键的地方开始:价格。
记者通过对主流电商平台的历史数据追踪发现,一款“罗马仕20000mAh 22.5W快充充电宝”,在2021年时,其日常售价普遍在人民币129元至149元区间;到了2024年底,在部分渠道,这个数字变成了69元。
根据真锂研究院的分析数据,一枚安全可靠的优质电芯,其成本约为人民币40至50元。加上电路板、外壳、封装等其他物料,一个充电宝的基础物料清单成本至少在50至60元。而且,这个价格尚未计入研发、营销、物流、渠道费用及必要的企业利润。
当市场零售价逼近产品的物料成本线时,一个艰难的权衡便摆在了所有厂商面前。“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充电宝厂商在采购电芯时,会持续不断地压价。电芯厂在这种压力下赚不到钱,但又不想放弃订单,就只能在用工用料等方面节约成本。”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这样一来,产品的安全系数就会降低,缺乏基本保障”。
于是,在成本压力之下,供应链的妥协首先体现在对电芯等级的选择上。一位资深的锂电行业工程师李先生告诉记者,行业内依据电芯质量的高低,存在“A品”“B品”乃至“C品”的分级。
“A品电芯是性能、容量、外观等各项指标完全达标的优质品,主要供给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应用。B品电芯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因有轻微瑕疵或参数偏差而未能达到A品标准的电芯,它们功能上仍可使用,但性能、可靠性和循环寿命等都不及A品,但由于价格便宜,大量的B品电芯会流向对成本极其敏感的充电宝行业。”李先生表示,B品电芯的内部结构可能存在不稳定性,更容易在过充、过放或物理撞击下发生内部短路。
比使用B品电芯更有甚者,或许是直接在核心原材料上进行“违规”操作。
比如,罗马仕公司在6月14日针对相关高校的“禁用通知”发布公开声明称,“任何经权威机构鉴定存在缺陷的罗马仕产品,公司将依法承担全部责任”。但在两天后的6月16日,该公司就在召回公告中承认,召回原因系“部分电芯原材料来料原因”,可能“在极端场景下产生燃烧风险”。
安克创新在相关公告中的指向则更为具体,表示某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并明确这可能导致“隔膜绝缘失效”,从而引发过热甚至燃烧风险。
“隔膜是锂电池的‘安全卫士’。它是一层带有无数微孔的薄膜,作用是允许锂离子在充放电时自由通过,同时作为一道绝对的物理屏障,阻止正负极的直接接触。使用劣质、不耐高温或更薄的隔膜,在多次充放电循环或温度升高时,就更容易破损或熔化。一旦它被内部生长出的锂枝晶刺穿,正负极直接接触,就会形成剧烈的内部短路,并引发热失控。”上述资深锂电行业工程师李先生就“燃烧风险”向记者如是表示。
安克创新在公告中语焉不详的“某供应商”,其身份很快就浮出了水面,6月25日,有机构在拆解一台召回范围内的安克A1681型号20000mAh充电宝时发现,其内部电芯的产品信息喷码清晰地显示为“APRS(安普瑞斯)”。6月26日,针对充电宝召回事件,安克创新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已经终止与供应商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的全部合作,市场传闻涉事供应商未经允许更换电芯原材料信息属实。
此外,根据电池交易网过往发布的充电宝拆解文章,包括安克、罗马仕、小米、绿联、倍思旗下均有产品采用安普瑞斯的软包电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