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旭阳集团(01907.HK)连续3日回购,累计斥资958.89万港元

小微 小微
74277
2025月11月21日

(原标题:中国旭阳集团(01907.HK)连续3日回购,累计斥资958.89万港元)

中国旭阳集团(01907.HK)连续3日回购,累计斥资958.89万港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中国旭阳集团在港交所公告显示,11月20日以每股2.190港元至2.220港元的价格回购150.00万股,回购金额达330.36万港元。该股当日收盘价2.200港元,下跌0.45%,全天成交额1654.98万港元。

中国旭阳集团(01907.HK)连续3日回购,累计斥资958.89万港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自11月18日以来公司已连续3日进行回购,合计回购435.00万股,累计回购金额958.89万港元。 其间该股累计下跌6.38%。

今年以来该股累计进行51次回购,合计回购6844.80万股,累计回购金额1.71亿港元。(数据宝)

中国旭阳集团回购明细

日期 回购股数
(万股)
回购最高价
(港元)
回购最低价
(港元)
回购金额
(万港元)
2025.11.20 150.00 2.220 2.190 330.36
2025.11.19 85.00 2.230 2.200 188.73
2025.11.18 200.00 2.230 2.150 439.81
2025.07.17 104.00 2.540 2.510 262.79
2025.07.16 138.00 2.540 2.500 348.59
2025.07.15 130.00 2.540 2.500 326.68
2025.07.08 179.00 2.540 2.490 449.80
2025.07.07 175.00 2.510 2.480 435.95
2025.07.04 200.00 2.610 2.520 511.32
2025.07.03 200.00 2.620 2.570 517.16
2025.07.02 191.00 2.620 2.530 489.96
2025.06.30 169.50 2.520 2.480 423.72
2025.06.27 48.50 2.500 2.480 120.71
2025.06.26 85.00 2.480 2.470 210.25
2025.06.25 88.00 2.510 2.470 218.39
2025.06.24 150.00 2.500 2.470 373.09
2025.06.23 119.60 2.540 2.490 299.76
2025.06.20 198.00 2.560 2.500 498.24
2025.06.19 200.00 2.500 2.460 495.25
2025.06.18 74.00 2.530 2.500 185.78
2025.06.17 81.40 2.530 2.500 204.02
2025.06.16 150.50 2.530 2.490 376.96
2025.06.13 87.00 2.620 2.520 221.14
2025.06.12 132.20 2.590 2.530 338.58
2025.06.11 128.00 2.570 2.470 319.60
2025.06.10 180.00 2.510 2.470 448.17
2025.06.09 150.00 2.510 2.480 374.18
2025.06.06 165.00 2.530 2.480 412.92
2025.06.05 180.00 2.550 2.500 454.01
2025.06.04 133.20 2.530 2.490 334.11
2025.06.03 160.00 2.550 2.490 402.31
2025.06.02 199.50 2.500 2.460 495.78
2025.05.29 230.00 2.560 2.500 581.95
2025.05.28 199.40 2.570 2.530 509.13
2025.05.27 175.00 2.560 2.510 443.75
2025.05.26 198.60 2.560 2.490 501.61
2025.05.23 199.80 2.530 2.440 495.71
2025.05.22 218.90 2.490 2.390 536.03
2025.05.21 150.00 2.390 2.360 356.49
2025.04.30 6.00 2.510 2.500 15.03
2025.04.29 26.00 2.540 2.500 65.34
2025.04.24 75.40 2.560 2.490 190.00
2025.04.23 47.70 2.570 2.530 121.59
2025.04.22 49.30 2.530 2.500 123.94
2025.04.17 80.00 2.550 2.520 202.78
2025.04.16 55.00 2.550 2.520 139.59
2025.04.15 198.90 2.600 2.550 512.33
2025.04.11 96.10 2.600 2.480 243.51
2025.04.10 47.30 2.530 2.500 119.48
2025.04.09 80.00 2.500 2.450 197.91
2025.04.08 80.00 2.480 2.440 196.16
注:本文系新闻报道,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港股回购
港股回购、公司回购、回购、股份回购、港股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人保车险   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人保有温度_2024发酵豆制品产业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

人保车险 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人保有温度_2024发酵豆制品产业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

63674
2024-03-28
人保车险 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人保有温度_2024发酵豆制品产业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 2024年3月28日 来源:互联网 1121 72 发酵豆制品是指以大豆、大豆制品及其加工副产物为发酵基质,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制备的具有特定风味和形态的食品或者调味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过去的啤酒、黄酒,到现在的酸奶、功能性食品,发酵工程在食品制造领域展现的魅力无处不在。如今,在生物技术的助力下,发酵工程正突破重重难关,实现对食品品质与产量的双重提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比于传统发酵技术,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在食品研发中展现出更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生产的益生菌酸奶、高纤维面包等功能性食品,丰富了食品种类,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现代发酵工程还在食品添加剂、酶制剂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酵豆制品是指以大豆、大豆制品及其加工副产物为发酵基质,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制备的具有特定风味和形态的食品或者调味品。 根据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用于食品工业的大豆量约1,530万吨,与2020年比增长5%左右,其中用于豆制品加工的大豆用量约为 940万吨;2021年豆制品行业前50强规模企业的投豆量为185.09万吨,销售额为327.3亿元。 贵州发酵食品,有着千百年的传统发酵食品工艺文化,保持着自成一派的活力。从贵州发酵食品产业发展看,以茅台为引领的企业舰队已经形成,以老干妈为引领的豆制品发酵产业,以遵义红、普安红、石阡红为代表的红茶产业,以及酱、醋、酱腌菜、烘焙食品等都有一定的规模。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常见的发酵豆制品包括豆豉、腐乳、酱油等。这些产品不仅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价值高,含有更多的维生素以及蛋白质,对胆固醇酯化有益,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质疏松。: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发酵食品认知的提高,发酵豆制品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单一化口味的豆制品将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产品品类呈现出不断细分的趋势,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酱油作为传统调味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调味品市场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中国酱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以调味品协会和欧睿的数据为基底,2021年调味品行业的市场规模大约在5500亿元左右,其中,酱油行业的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 从价格来看,我国酱油零售价约为每吨6505元,2015—2020年均价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约为2.5%,其中海天、中炬高新、千禾酱油2020年出厂价为每吨5317、6232、5206元,成本均价为每吨2885、3189、2681元。 消费习惯改变、产品升级多元化推动酱油人均消费提升。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的数据,国内人年均酱油消费量为7.14升,如果将其与有相似饮食习惯的东亚市场,包括日本、韩国进行比较,仍有26%—54%的提升空间。 近些年来,行业在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我国发酵豆制品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了提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成为了豆制品行业的重要趋势。企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和市场推广,力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一些企业也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在发酵豆制品行业,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引进先进的发酵技术和包装技术,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口感、营养价值和保质期。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生产也成为了豆制品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采用环保的生产工艺和生物技术进行发酵,企业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相关深度报告REPORTS 11015 2810 3610 4410 5305 6110 推荐阅读 ...
中国实验室自动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2024_人保服务 ,人保服务

中国实验室自动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2024_人保服务 ,人保服务

60954
2024-04-03
人保服务 ,人保服务_中国实验室自动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2024 2024年4月3日 来源:互联网 998 63 实验室自动化就是实验室利用各种自动检测设备和计算机等手段实现测量、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体制面临重大挑战。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体制面临重大挑战。这些挑战在临床实验室工作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医疗支出不断上升,要求临床实验室持续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医疗保健更加关注,对检测准确性的要求不断增加。这些原因使实验室工作负荷持续加大,临床实验室面临更大的挑战.实验室自动化系统(laboratory automation system,LAS)为化解临床实验室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实验室自动化就是实验室利用各种自动检测设备和计算机等手段实现测量、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狭义的实验室自动化指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数据处理和获得实验结果这一过程的自动化;广义的理解包括科学实验、仿真、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测量、自动检查、实验设备的控制、文献专利情报的管理、各种数据库、自动翻译、专家系统等。实验室自动化系统是充分运用实验室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的智力资源的科学研究支持系统。 实验室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实验设备、计算机和科技人员三个要素,分别完成实验对象的测量与控制、数据的搜集和判断、对实验进行解释和判断等任务。一般的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由专用电子计算机、接口和测量用局部网络等硬件以及相应的软件组成。高级的实验室自动化系统采用专家系统,具有某些推理功能,成为人的智能创造活动的助手。 实验室自动化主要用于小型实验设备的测量自动化、大规模实验室设施的自动化、工业质量管理的分析与试验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80年代以来,实验室自动化又与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结合起来,成为工厂自动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实验室需求的日益增长,实验室自动化设备的功能不断完善,性能更加优异,满足了科研机构、医院、检测机构以及生产企业等各个领域对实验室自动化的需求。从市场需求来看,实验室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无论是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还是医院和检测机构的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都对实验室自动化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推动了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行业标准的逐步完善也为实验室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对实验室自动化设备的性能、安全、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规范化发展。此外,实验室自动化行业涉及的产业链非常广泛,包括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原材料供应等。随着行业的发展,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为实验室自动化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和服务。 在竞争格局方面,全球实验室自动化市场主要被一些国际巨头所垄断,如瑞士的帝肯、美国的优联、德国的艾本德等。这些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国内企业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和实验室需求的不断增长,实验室自动化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特别是在生命科学、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自动化仪器设备的需求将更加旺盛。这种需求增长为实验室自动化行业提供了持续的市场动力。 技术进步将进一步推动实验室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将使得远程智能化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类回路落实手段也将同步提升。同时,智能化的仪器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化诊断,提高实验效率,从而进一步满足市场对高效、精确实验室自动化的需求。 实验室自动化行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十分积极。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的推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该行业有望实现持续、快速的发展。然而,企业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战略,以应对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相关深度报告REPORTS 11057 2838 3638 ...
人保车险   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人保财险政银保 _养老机构行业市场全景调研:我国养老机构产业将加速发展

人保车险 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人保财险政银保 _养老机构行业市场全景调研:我国养老机构产业将加速发展

62727
2024-04-07
养老机构行业市场全景调研:我国养老机构产业将加速发展 2024年4月7日 来源:互联网 658 38 养老机构,社会养老专有名词。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这为养老服务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这为养老服务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养老市场,推动了养老机构行业的快速发展。 养老机构,社会养老专有名词。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对养老机构实施监督。与其他服务不同的是,养老服务是一种全人、全员、全程服务。所谓“全人”服务是指养老机构不仅要满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照料需求,还要满足老人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护理与康复以及精神文化、心理与社会等需求;要满足入住老人上述需求,需要养老机构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这就是所谓的“全员”服务;绝大多数入住老人是把养老机构作为其人生最后的归宿,从老人入住那天开始,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就要做好陪伴着老人走完人生最后里程的准备,这就是所谓的“全程”服务。 养老机构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但某些养老机构(如农村敬老院)也接收辖区内的孤残儿童或残疾人。随着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家庭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性:增强的现实情况下,畅行几千年的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机构养老的特征是集中养老,其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劣势在于,社会养老需要老年人重新适应环境、重建人际关系,容易与他人(同住老人)发生冲突;生活成本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家庭养老是一种适应较低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养老模式,而建立在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等"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础上的社会养老模式是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是社会发展及养老模式演进的必然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老年市场越来越大,但是企业供给却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为“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服务类型和内容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养老院和护理院,市场上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如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这些机构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从日常生活照料到医疗护理,从精神慰藉到文化娱乐,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结构为居家养老占市场份额96%,社区养老占3%,机构养老占1%,距离国务院提出的“9073”模式结构尚有差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开始投资养老行业,开发更多便捷的互助服务。互助服务提供基金,用于支付参与者的医疗和养老费用,确保个人收入的可持续发展,减轻社会养老压力。有效地集资参与养老行业,既能保证养老机构的经营,提高养老水平,还能收取利润,获得双赢局面。 现代科技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被广泛应用于养老机构中,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智能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此外,政府也高度重视养老服务机构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进入养老市场的门槛,还提供了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养老机构行业的发展。 从老龄化趋势来看,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养老服务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群体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将推动养老机构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养老护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养老产业已进入投资窗口期,随之养老意识普及,需求也将进一步提升。然而,经过前期高速发展,未来养老护理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大,但增速将趋于平稳。预计中国养老护理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5万亿元,到2024年预计将突破10万亿元。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对养老机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未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在机构养老已然成为社会化养老的主要形式之一,发展养老机构迫在眉睫,我国机构养老服务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拥有可观的市场潜力。未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我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推...
年内险企发债、增资合计获批197亿元 预计全年“补血”需求将维持高位

年内险企发债、增资合计获批197亿元 预计全年“补血”需求将维持高位

56473
2024-04-11
  今年险企密集发债、增资。4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批复》,同意人保财险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人民币120亿元。从公开数据看,这是今年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券获监管批复同意的第一例。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8家险企获批增资,增资额超过77亿元。年内合计“补血”197亿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受访专家表示,受偿二代二期工程、去年资本市场波动、行业深度调整与转型等因素影响,2024年保险业资本补充需求仍将维持高位。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期“补血”需求仍较大   今年以来截至4月10日,除人保财险刚刚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债外,目前尚未有保险公司实际发行资本补充债。同时,年内已有8家险企获批增资,增资额超过77亿元。由此可见,险企补充资金的需求并不低。   对此,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对《证券日报》记者称,资本补充需求一方面受到监管政策的影响,例如偿二代二期工程;另一方面受到险企业务发展需求的影响,如果险企资本消耗型的业务占比较多,在业务快速扩张期就需要及时补充资本金。此外,资本金补充还受险企本身盈利状况的影响,险企可以通过每年结转和提取一部分利润来补充资本金。如果险企盈利不佳,就会一定程度上限制资本金的补充和增长。   偿二代二期工程指的是2021年12月份由原银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偿二代二期工程对资本认定及核心资本认定标准更严格。因此,近两年险企对于资本补充的需求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公司通过“发债+增资”方式合计补充资本1422.6亿元,同比增长213%。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2024年,保险业的资本补充需求仍将维持高位态势。一是随着偿二代二期规则的实施,保险公司的资本要求更为严格;二是2023年权益类资产波动较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出现缺失;三是金融监管不断趋严,不少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需要提升;四是随着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和转型阶段,保险公司需要通过资本补充来增强竞争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增资主体均为中小险企   值得注意的是,获批增资的8家险企分别是三峡人寿、爱心人寿、华泰人寿、恒邦财险、横琴人寿、阳光人寿、中信保诚人寿、恒安标准养老保险,均为中小险企。   黄大智表示,从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以来,无论是大型险企还是中小险企都有一定的资本补充需求,这种需求是行业性的。只是不同险企采取资本补充的方式有所不同,中小险企很难通过上市或发行长期资本补充债的方式补充资本,所以其资本补充手段相对有限,因此多采取增资的方式。   在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承压期,中小险企由于规模较小、信用评级低、盈利能力弱等原因,补充资本的方式也相对受限。   黄大智认为,资本补充分为内生性资本和外源性资本。内生性资本受到险企本身盈利状况的影响,但中小险企盈利能力较弱,对资本补充需求更迫切。外源性资本通常通过发债与增资进行资本补充。发债方面,中小险企无论在监管评级还是自身资本实力上,都比较难以满足资本补充债的发行条件;增资方面,中小险企也可能面临较大的协调压力。此外,中小险企因评级、声誉、股东实力等问题,市场所给予的隐含风险溢价较高,资本补充的成本也较高。   如何解决上述难点?田利辉进一步表示,一方面,监管部门可以考虑相关支持性政策,如降低准备金评估利率下限、提供税收优惠等,以减轻险企的资本压力;另一方面,考虑到差异化监管政策,根据保险公司的规模和发展阶段,给予中小险企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灵活性。此外,中小险企可以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如发行可转债等;同时,通过提高盈利能力、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增强自身资本实力,实现自身“造血”。 ...
从900多万人滑落至不足300万人 保险代理人质效提升能否对冲数量锐减

从900多万人滑落至不足300万人 保险代理人质效提升能否对冲数量锐减

74966
2024-04-12
   谈起近况,保险代理人文小雨(化名)兴致勃勃地说:“卖保险可以很好兼顾工作与生活,很享受这种状态。”而另一位与《证券日报》记者相识近十年的代理人则表示:“我已经很久没去公司,估计也不会在这行留太久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人继续前行,有人另谋出路,各行业大抵如此。但近几年来,保险销售人员(以下统称“保险代理人”)持续大幅流失,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根据A股上市险企年报,2023年,A股五大上市险企的保险代理人合计约142.4万人,同比下降13.6%。记者从业内了解到,截至去年年底,全行业保险代理人约281万人,同比下降约17%,较顶峰时期(2019年)减少了约631万人,降幅达七成左右。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代理人持续减少,有多方面原因。同时,对于险企而言,个险渠道依然举足轻重,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促进代理人提升质效,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人数下滑的影响。不过,当前保险代理人下滑或仍未见底,渠道改革之路依然漫长。   脉冲式增长后持续滑落   保险代理人数量持续了约4年的下跌之势仍未止住。   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A股五大上市险企保险代理人总数较2022年减少了22.46万人。具体来看,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人保寿险、太保寿险,以及新华保险的代理人数量分别为63.4万人、34.7万人、8.88万人、19.9万人,以及15.5万人,同比分别下降5.09%、22.02%、8.83%、17.43%、21.32%。   从2015年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至今的约8年时间,保险代理人数量呈典型的倒“V”形状。2015年至2019年,我国保险代理人从500多万人井喷式增长至912万人,达历史峰值。此后的4年,保险代理人数量持续滑落,至今已不足300万。   转折背后,有多方面原因。2015年,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使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同时,保险行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较多机会。从保费来看,2015年,行业保费收入约2.43万亿元。2019年,行业保费收入增至约4.26万亿元。   前期的高速发展掩盖了部分问题和矛盾,一旦发展放缓,问题就开始凸显。2019年以来,大量保险代理人涌入后,保费激增的同时,投诉量和退保率也激增。   众托帮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龙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是保险代理人持续流失的重要原因。受重疾险保单渗透率较高、消费者需求部分流向医疗险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支撑保险代理人收入最重要的重疾险新单销售持续下滑,保险代理人难以获得持续稳定收入,从而难以留存。   在深圳市靠谱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吴军看来,职业能力模型陈旧的保险代理人无法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而保险代理人职业能力模型陈旧,又与入行门槛低、代理人结构、保险公司对代理人的赋能机制缺失或失效等诸多因素有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减少了对传统保险代理人的依赖,部分销售和服务流程转向线上,这也是保险代理人下滑的因素之一。   多措并举提质增效   保险代理人持续滑落的几年,也正是我国寿险业转型发展的几年。在此过程中,险企普遍采取系列举措,提质增效,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保险代理人数量下滑的影响。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副总经理郭晓涛近日表示,保险代理人行业必须从“人海战术”转向高质量发展。2023年,中国平安代理人的产能同比提升了近89.5%,必须代理人的收入同比提升了近40%。未来3年,保险代理人渠道将落实3个关键词:稳规模、增绩优、提产能。   为提升代理人质效,打造高素质、高绩效、高品质的“三高”保险代理人队伍,险企纷纷推出保险代理人队伍精英培养计划。例如,平安人寿“‘优+’人才招募计划”、中国太保“CA企业家计划”、新华保险“新华有WE来——优计划”等,希望提升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更好服务和满足中高净值客户的需求。   从A股五大上市险企年报数据来看,2023年其代理人质效都有所提升。例如,太保寿险2023年核心代理人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43503元,同比增长26.6%;核心代理人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6051元,同比增长46.3%;新华保险个险代理人月均人均综合产能为6293.7元,同比增长94.4%;中国人寿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同比提升28.6%。   人均产能和收入的提升自然是保险代理人质效提升的证明之一。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道,还需要对这些数字进行辩证分析。在低端代理人持续流失的背景下,计算人均产能和收入意味着公式的分母在变小,人均数字的提升可能代表质效提升,但也可能是由于低端代理人流失多,人均产能和收入提高了,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留下的代理人的产能和收入有所提升。因此,代理人质效提升了多少,仍需打个问号。   在龙格看来...
2024中药提取物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分析_人保财险政银保 ,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

2024中药提取物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分析_人保财险政银保 ,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

60055
2024-04-17
2024中药提取物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分析 2024年4月17日 来源:互联网 776 47 标准化中药提取物是指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制得的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提取物,它包括原药材和提取物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及原药材和提取物质量的标准化四个方面。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中药保健、医疗需求的增加,中药提取物的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中药保健、医疗需求的增加,中药提取物的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政策支持、行业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也进一步推动了中药提取物行业的快速发展。 标准化中药提取物是指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制得的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提取物,它包括原药材和提取物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及原药材和提取物质量的标准化四个方面。国内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保健食品领域,包括各种剂型、胶囊、片剂、口服液、保健酒等,国外绝大部分应用在植物药的开发和使用上,并有逐步扩大使用范围的趋势如膳食补充剂、化妆品、保健烟的制造、饲料添加剂等等。 中药提取物行业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是兼于医药、精细化工、农业行业之间的一个边缘行业。其定义如下表述:中药提取物是以中药为原料,按照对提取的最终产品的用途的需要,经过物理化学提取分离过程,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而不改变其有效成分结构而形成的产品。 我国的中药提取产品,目前大部分是以我国本身特有的中药及植物资源为开发主体。我国目前用于中药提取的原料主要有:银杏叶、青蒿、八角、枳实、红景天、葛根、红车轴草、穿心莲、积雪草、当归、绿茶、人参、葡萄籽、枸杞、水飞蓟、甜菊糖、甘草、大豆、刺五加、山药、淫羊霍、各种菇菌真菌、罗汉果等,这些中药提取产品基本均是以我国为主要原材料产地的产品,国外中药提取企业很少加工同类产品,因此这些产品的竞争,主要是来自于国内中药提取企业。 中药提取物是从中药产业中分化出来的新兴领域,是现代植物药先进技术的载体,一些先进技术在中药提取物生产中广泛使用,而在中成药生产中应用甚少,一些国际认可的分析测试技术已在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面广泛使用,而中药的质量控制却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问题最多的部分。据统计,约有近千种中药提取物检测采用了HPLC,而《中国药典》收载的中成药只有不到20%的产品采用。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中药提取物的产业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现实的中药走向世界的突破口,我们可以通过逐个探索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实现中药提取物像化学原科药和中间体一样,形成一个产业,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中成药质量稳定可靠,而且方便医生和患者选择药品。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大力发展中药提取物产业,有利于提高中药产业整体水平和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国家重点发展规划中再次提出推进中药现代化,其中专门提出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可以肯定的是发展中药提取物产业对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所属的行业协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积极推动,力促行业规范运行,主要措施包括制定产品质量标准、与海关总署共同合作编写《植物提取物海关编码归类手册》等。随着标准完善,行业将逐步步入规范运行,行业龙头企业有望受益。 中药提取物企业在产品同质化、技术竞争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展开竞争。为了提升竞争力,企业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和质量控制,提升技术水平,并积极进行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在市场需求方面,中药提取物在医疗保健、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且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拓展,中药提取物的出口也在逐渐增加,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产品的需求增加,中药提取物在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中药认可度的提高,中药提取物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提取技术将持续创新,提高中药提取物的产量和质量。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技术瓶颈,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中药提取物行业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随着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提高,中药提取物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企业将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同时,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行业的重要方向。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需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绿色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这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竞争力。 中药提取物行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积极向好。随着市场需求增长、技术创新和国际市场拓展的推动,中药提取物行业有望继续保持稳...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