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年,中国服务器行业正站在数字化转型与“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上。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服务器不仅承载着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的算力需求,更成为国家数据安全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全球服务器市场因AI算力爆发迎来结构性变革,而中国凭借政策驱动、技术迭代与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深度融合,正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驱动:算力基建与自主可控双轮并进
国家层面通过《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等政策,明确2025年算力规模超300EFlops、标准机架数量达650万架的目标,直接拉动年均超500亿元服务器采购需求。其中,“东数西算”工程推动西部数据中心上架率提升至65%,解决算力资源“东部集中、西部闲置”的矛盾;同时,国产化替代政策要求关键元器件自主率突破70%,推动CPU、GPU、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的技术突破。例如,鲲鹏、海光芯片在政务云渗透率超80%,openEuler操作系统市场份额达25.7%,标志着产业链安全可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经济转型:数字经济与绿色化协同发展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预计达55%,服务器作为核心基础设施,推动IT投资年均增长12%。与此同时,“双碳”战略倒逼行业绿色转型,液冷技术普及率从2021年的不足5%提升至2028年的35%,单机柜功率密度突破50kW,PUE值控制在1.15以下。这种经济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促使服务器厂商从“性能竞争”转向“能效竞争”,例如浸没式液冷技术装机量占全球73%,成为高算力场景的标配。
(三)社会需求:场景细分与行业智能化深化
服务器需求主体从互联网大厂扩展至传统行业与政府机构。互联网企业持续投入大模型研发,对高端训练服务器需求保持高位;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通过AI实现业务升级,推动中低端推理服务器规模化部署;政府则通过建设城市级AI算力中心,支撑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等场景。这种需求多元化要求服务器厂商从“标准化产品”转向“场景化解决方案”,例如针对自动驾驶的边缘AI服务器需满足低功耗、高实时性要求,而金融行业服务器则需强化加密与合规能力。
(一)异构计算:从通用到专用的算力跃迁
传统以CPU为核心的通用计算架构已难以满足AI大模型训练、实时推理等场景需求。行业核心趋势转向“智能算力”,即通过GPU、FPGA、ASIC等异构芯片的组合,构建专用算力平台。其中,GPU因并行计算优势成为AI训练的主流选择,FPGA与ASIC则通过定制化架构在推理场景中渗透,形成“GPU主导训练、FPGA/ASIC优化推理”的分工。例如,某厂商推出的万全异构智算平台,通过动态负载均衡技术,使算力利用率从30%提升至70%,降低模型训练成本。
(二)液冷技术:从风冷到浸没的散热革命
随着单机柜功率密度提升,风冷散热已接近物理极限,液冷技术(冷板式、浸没式)成为高算力服务器的标配。2025年,液冷服务器渗透率从2021年的1.2%快速提升至15.8%,推动数据中心PUE均值降至1.36,较全球平均水平低0.19。例如,某企业的海神液冷解决方案,通过单相浸没式技术,使服务器散热能耗降低40%,同时支持80kW以上高密度机柜部署,成为大型智算中心的首选。
(三)软硬协同:从硬件堆砌到系统优化
服务器厂商已从“采购芯片+组装硬件”转向“软硬一体优化”,通过与芯片厂商合作定制算力架构、与软件厂商合作优化AI框架,实现算力性能最大化。例如,某厂商与昇腾芯片深度合作,推出搭载自研AI框架的服务器,使大模型训练效率提升40%;另一厂商则通过内存压缩技术,将显存容量扩大30%,降低客户总拥有成本(TCO)。这种垂直优化能力,成为厂商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
(一)竞争格局:头部集中与生态重构
中国服务器市场呈现“头部企业主导、生态协同深化”的特征。浪潮信息、华为、新华三等厂商依托全栈式解决方案能力,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其中,华为凭借鲲鹏芯片与操作系统,在高端市场领先;浪潮通过政府合作在政务云领域占优;新华三则依托紫光集团,提供全栈数字化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国际巨头如戴尔、HPE面临国产替代压力,份额可能从2025年的25%降至2030年的15%,而阿里云、腾讯云等新兴玩家通过垂直整合强化服务生态,但需警惕价格战风险。
(二)细分市场:AI、边缘与液冷的三角拉动
AI服务器因大模型训练需求爆发,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超25%;边缘计算服务器随物联网普及,实现20%以上年增长,其中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场景需求激增;液冷服务器市场则因节能减排要求,规模从2024年的172.72亿元增至2025年的超200亿元,成为厂商必争之地。例如,某厂商推出的ThinkEdge SE100边缘服务器,通过1U机架式设计与即插即用功能,满足智能家居场景的低成本、易用性需求。
(三)区域市场:西部崛起与结构性变化
西部数据中心集群服务器采购量占比从2020年的9%跃升至2023年的26%,液冷服务器渗透率从2021年的1.2%提升至2023年的15.8%。这种区域结构性变化,得益于“东数西算”工程对西部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以及西部低温环境对液冷技术的天然适配。例如,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通过液冷技术,使PUE值降至1.1,成为全国绿色算力标杆。
(一)智能化:从通用计算到场景化智算单元
AI服务器将不再是标准化产品,而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如大模型训练、科学计算、边缘推理)进行软硬件协同优化的专用解决方案。例如,面向金融行业的服务器需强化加密与合规能力,而面向医疗行业的服务器则需优化影像处理性能。这种场景化趋势,要求厂商建立“行业解决方案团队”,深入理解业务需求,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二)绿色化:从能效优化到零碳算力
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液冷技术将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成为大型智算中心的标配。同时,行业将探索氢能供电、余热回收等零碳技术,推动数据中心从“低PUE”向“负碳”演进。例如,某企业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首个零碳数据中心,通过液冷+光伏+储能的组合,实现100%绿电供应。
(三)全球化:从技术引进到标准输出
中国服务器厂商正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在智能运维、能效管理等领域形成特色技术体系。例如,中国主导的“算力标识体系”已被纳入ITU国际标准,有望打破欧美在云计算领域的垄断。未来五年,行业将形成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通过技术标准输出,重构全球服务器产业格局。
(一)短期布局:AI与边缘服务器的增量市场
2025年前,投资者应优先关注AI服务器和边缘服务器细分市场。AI服务器领域,可布局在国产芯片生态(如昇腾、寒武纪)、液冷解决方案(如冷板式、浸没式)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边缘服务器领域,可关注在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场景具有模块化设计能力的厂商。
(二)中期转型:绿色数据中心与国产供应链
2028年后,投资重点应转向绿色数据中心和国产芯片供应链。绿色数据中心领域,可关注在氢能供电、余热回收技术上具有突破的企业;国产供应链领域,可布局在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本土存储器厂商,以及在PCB、光模块等环节实现高端突破的企业。
(三)长期战略:生态协同与全球化布局
投资者需支持企业构建“技术攻关-场景验证-标准制定”的闭环创新机制,例如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Chiplet封装技术、存算一体架构等前沿技术产业化。同时,鼓励企业通过跨行业联合实验室(不少于20个)、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超过100家),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应用的全价值链竞争力,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筑牢算力底座。
如需了解更多服务器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