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浪潮中,人工智能(AI)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重塑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引擎。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的双重高地,上海凭借政策引领、产业基础与科研资源集聚优势,率先构建起“AI+制造”的全链条生态体系。2025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三年内实现3000家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等量化目标,标志着上海“AI+制造”战略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策驱动下的生态体系构建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上海“AI+制造”战略以系统性政策框架为支撑,形成“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完整生态:
基础层:依托“模速空间”“模力社区”等创新载体,集聚全国超四分之一的大模型企业,建成全国首个专业化语料运营平台,形成覆盖工业图纸、操作手册等多模态的工业语料库,为模型训练提供数据支撑。
平台层:宝信软件、上海联通等企业构建的工业智算云平台,已服务超500家制造业企业,提供从语料加工到模型部署的全流程工具链,支撑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应用层:聚焦集成电路、汽车、航空航天等十大核心行业,培育出振华重工的制造交付智能体、黑湖科技的AI流程优化系统等垂类模型,实现从研发设计到供应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重构。
(二)标杆案例验证技术可行性
上汽集团:通过引入AI驱动的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生产流程的全面优化,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质量检测与故障预测,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良率。
中国商飞:在飞机设计环节应用AI技术,通过复杂结构模拟与飞行性能优化,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推动国产大飞机智能化升级。
黑湖科技:其开发的AI智能体可介入工业生产流程,将工艺准备时间压缩60%,产能调度速度提升3倍,系统开发周期缩短至1—2天,验证了AI技术在离散制造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潜力。
二、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从顶层设计到场景开放
上海市通过“三年行动方案”与“模塑申城”工程,构建起多层次政策工具箱:
资金支持:设立专项授信额度及系列金融产品服务矩阵,对标杆示范场景建设项目给予最高20%的核定总投资补贴。
场景开放:在汽车、电气设备等领域打造人形机器人赋能制造应用场景,推动“揭榜挂帅”机制培育专业服务商队伍。
标准制定:率先发布工业数据空间、模型微调数据等标准规范,为AI技术规模化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二)产业环境:需求牵引与技术供给双向发力
需求侧:上海制造业体系完备,涵盖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高附加值领域,为AI技术提供海量应用场景。例如,航空航天领域对复杂结构模拟的刚性需求,直接推动工业大模型在物理仿真能力上的突破。
供给侧:汇聚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以及商汤科技、阶跃星辰等领军企业,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例如,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多模态算法,可精准识别工业图纸缺陷,视觉处理能力达行业领先水平。
三、竞争格局分析
(一)头部企业主导标准制定
宝信软件、黑湖科技等综合集成服务商,通过输出标准化解决方案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例如,宝信软件的“宝联登”平台已覆盖流程制造行业头部企业,形成可复制的智能工厂建设模式。
(二)中小服务商深耕细分场景
聚焦纺织、食品等长尾市场,中小服务商开发出AI排产系统、质量追溯平台等专业化工具。例如,某服务商针对光伏行业开发的AI质检系统,帮助苏州企业提升产品出口合格率,成功打入欧洲高端市场。
(三)跨行业协作重构价值链
链主企业通过打造工业数据空间,实现同行业语料汇聚与跨行业语料共享。例如,汽车制造商与AI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推动AI眼镜、手机等终端设备与工厂机器人的云端协同,构建起“硬件—数据—算法”的闭环生态。
(一)技术融合: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
工业元宇宙:空间计算技术实现工厂全要素数字化映射,支持虚拟引导车寻路、产线动态优化等应用,推动设计制造一体化。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在精密装配、设备巡检等场景实用化部署,结合多智能体协同系统,提升产线柔性化水平。
边缘智能:开发虚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智能边缘设备,推动模型小型化部署,满足实时响应需求。
(二)模式重构: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
软件定义工厂:通过打通ERP、MES等系统壁垒,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智能中枢,实现“完全按需制造”。例如,某企业应用该模式后,定制化订单响应速度提升3倍,库存周转率优化27%。
模型即服务(MaaS):专业服务商基于工业智算云平台,迭代开发垂类模型与智能体,形成“语料包—模型包—算力包”的标准化服务输出。
(三)生态扩散:从本地集聚到全球辐射
依托长三角制造业集群配套能力,上海正推动“AI+制造”技术向周边地区扩散。例如,苏州某光伏企业采用上海开发的AI质检系统后,产品出口合格率提升,形成“上海研发—长三角制造—全球市场”的协同格局。
(一)关注技术集成服务商
优先布局具备跨行业数据沉淀能力的企业,其技术整合能力直接影响投资回报率。例如,在招投标中,具备多模态算法与垂类模型开发能力的服务商中标率高出同业。
(二)聚焦高壁垒细分赛道
工业软件:投资支持基于物理规律模拟、高通量计算的研发设计类软件,以及集成AI技术的生产执行系统(MES)。
智能装备:关注融合AI技术的工业母机、医疗设备等领域,其感知、交互与自主决策水平直接影响产线效能。
(三)平衡技术迭代与产业适配
短期:投向已验证商业化路径的领域,如AI质检、智能排产等,降低技术转化风险。
长期:布局具身智能、工业元宇宙等前沿方向,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如需了解更多上海AI+制造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