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中国新兴制造业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十四五"规划的顺利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近期,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各地纷纷出台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动向标志着新兴制造业发展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支持领域。中研普华最新发布的(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新兴制造业不仅是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的关键领域,其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值得深度关注。
一、发展环境深刻变化,战略机遇前所未有
新兴制造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协同发力,为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推进,为中国新兴制造业带来新的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供应链调整步伐,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安全性和韧性,这为具有完整产业体系的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节能环保等绿色制造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席卷全球,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制造业获得广阔市场空间。从国内政策看,制造强国战略持续深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五》《"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战略文件,明确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对接机制不断完善。产业政策更加精准,通过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从市场需求看,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共同催生新需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高品质、个性化、绿色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定制化方向发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对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的需求持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新基建投资为5G设备、人工智能硬件、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制造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中研普华分析认为,在这些有利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新兴制造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产业结构将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将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二、重点领域发展态势各异,创新突破亮点纷呈
新兴制造业涵盖多个重点领域,各领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发展迅猛。工业机器人密度持续提升,应用领域从汽车、电子等传统行业向医药、食品等新兴行业拓展。数控机床向高速、精密、复合方向发展,国产化率稳步提高。增材制造设备在金属打印、生物医疗等特殊领域应用深化。智能检测设备精度和效率不断提升,在线检测、无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创新活跃。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持续提升,充电便利性明显改善。智能驾驶技术从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演进,车路协同试点范围扩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取得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轻量化材料、高效电驱动系统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领域快速成长。5G设备产业链日趋完善,基站设备、终端芯片等关键环节竞争力增强。人工智能硬件创新加速,云端训练芯片、边缘推理芯片等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物联网设备应用场景拓展,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需求旺盛。新型显示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Micro LED、印刷显示等新兴技术取得突破。 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进步显著。创新药研发成果不断涌现,生物药、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加速,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等产品技术水平提升。疫苗研发生产能力增强, mRNA等新技术平台建立完善。智慧医疗设备融合创新,远程诊疗、健康监测等应用普及。 新材料与绿色环保装备领域发展加快。碳纤维、高温合金等先进材料产业化能力提升,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应用扩大。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升级,污染物监测、治理装备智能化水平提高。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市场扩大,废旧物资回收、再制造装备需求增长。中研普华产业咨询师在中指出,虽然各领域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等环节仍存在短板,需要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
三、区域布局优化调整,集群发展成效显著
新兴制造业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协同发展持续推进。 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长三角地区依托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集群优势。珠三角地区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在5G设备、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保持领先。京津冀地区借助科研资源,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特色集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迅速。中原城市群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智能终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进展。东北地区振兴步伐加快。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培育壮大。央企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带动产业链配套企业发展。创新创业氛围逐渐浓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增加,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显现。集群内产业链协同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形成。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国际化水平提升,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增强。中研普华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更好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四、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新兴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领军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在重点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群体不断壮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平台作用发挥。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更加畅通。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取得进展,在关键领域布局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提供检验检测、中试熟化等服务。开源创新平台兴起,促进技术共享和协同创新。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效应显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激励机制更加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创业投资、科创板等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改善,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增强。中研普华指出,虽然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效能。
五、发展挑战与制约因素
新兴制造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制约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应对。 核心技术瓶颈仍然存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核心零部件等环节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链供应链存在风险。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需要提高。要素约束日益凸显。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短缺。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制造业成本压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需要加强,特别是中长期资金供给不足。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推进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加速工业化,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国内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存在,价格竞争较为激烈。新技术新业态监管政策需要完善,创新与规范发展需要平衡。转型升级面临挑战。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任务艰巨,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投入。绿色转型压力加大,节能减排要求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均衡,协同效应有待加强。 中研普华建议,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创新投入,突破关键技术;优化要素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
六、"十五五"发展趋势与展望
基于对新兴制造业发展现状和环境的深入分析,中研普华《报告》对"十五五"时期发展趋势做出以下展望: 创新发展将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研发强度将进一步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大,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形成。智能化转型将全面深化。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能力增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深化,智能工厂建设取得新进展。绿色化发展将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全面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等绿色产业规模继续扩大。集群化发展将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取得新进展,产业集群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提升,产业分工协作格局优化。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能力提高。国际化发展将迈出新步伐。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外商投资环境更加优化。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国际创新合作深化,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程度提高。
结语
新兴制造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领域。"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新兴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加快推进创新发展、智能化转型、绿色化发展和集群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中研普华依托专业数据研究体系,对行业海量信息进行系统性收集、整理、深度挖掘和精准解析,致力于为各类客户提供定制化数据解决方案及战略决策支持服务。通过科学的分析模型与行业洞察体系,我们助力合作方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优化运营成本结构,发掘潜在商机,持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若希望获取更多行业前沿洞察与专业研究成果,可参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该报告基于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为企业战略布局提供权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