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提升上市公司监管效能,对非法证券活动保持高压态势

小微 小微
57989
2024月03月05日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提升上市公司监管效能,对非法证券活动保持高压态势)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提升上市公司监管效能,对非法证券活动保持高压态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市场是2024年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如何从一线监管层面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怎样把上市公司监管执法全链条协同机制落到实处?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提升上市公司监管效能,对非法证券活动保持高压态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杨宗儒表示,2024年广东证监局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有效激发企业家精神、优化资源配置及财富管理等功能,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持续完善上市公司监管执法全链条协同配合机制,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监管效能,保持高压态势整治非法证券活动。

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广东证监局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提升,在支持辖区企业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和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等方面,将有哪些举措?

杨宗儒:2023年,广东辖区新增上市公司28家,首发融资292.27亿元,全部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先进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93%为民营企业。同时,广东辖区17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群体近五年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达49.34%。

2024年,广东证监局将进一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有效激发企业家精神、优化资源配置及财富管理等功能,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一是持续用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政策机遇。继续抓好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改革政策落地,完善与地市政府构建的企业上市服务协作机制,落实企业改制上市培育计划,加大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支持力度。二是继续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紧紧围绕广东省发展战略,结合各地市资源禀赋和产业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引导私募股权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快公募REITs落地发展,积极盘活存量资产。三是强化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建优建强横琴、南沙等重大平台为抓手,争取更多资本市场改革创新举措在大湾区落地见效。支持引导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发展跨境业务,深化粤港澳三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在“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以及推动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您有怎样的建议?

杨宗儒:党中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以来,广东证监局认真贯彻证监会的部署,多措并举改善市场预期、促进价值回归,在有效传递发展信心、切实回报投资者、提升市场活跃度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具体来看,包括支持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增持,截至2023年底,广东辖区132家次上市公司开展回购增持,占辖区上市公司家数比例达30%,金额上限180亿元。推动辖区上市公司建立常态化分红机制,2023年以来,辖区302家次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964亿元,其中18家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频次,在半年或三季度进行现金分红,合计拟分红21.58亿元。

同时,还开展了上市公司走访工作,推动公募基金费率下调,推动广东辖区机构加大产品跟投,积极推动投资端改革和“大投顾”业态建设,推动投资端改革和“大投顾”业态建设。督促辖区证券基金机构深入贯彻“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将自身经营战略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截至2023年底,辖区基金公司及员工跟投合计152.2亿元。

全面强化一线监管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在加强监管方面,广东证监局有怎样的思路和举措?

杨宗儒:去年以来,广东证监局按照“三突出、三提升”的总体思路全面强化监管执法,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一是突出依法从严监管,全面提升监管有效性。去年全年现场检查139家次,下发监管关注函83份,对包括行业龙头和头部机构在内的市场主体出具186份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对2家行业机构和3名从业人员分别采取暂停业务和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的“资格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44份,罚没款金额1.47亿元,处罚数量、处罚金额、执行金额均创历年新高。推动8家上市公司和全市场首单可转债平稳退市,为历年来单一辖区单一年度退市数量最多。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年内全链条、全覆盖启动相关中介机构线索核查37件,数量创辖区历史新高,对6家次审计机构立案调查、对3家审计机构及6名签字会计师作出行政处罚,立案调查、行政处罚数量分别同比增长200%、50%。

二是突出监管转型,全面提升监管适应性。完善“央地协作、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综合监管格局,强化局内协同联动,强化对上市公司股债价格、境内外市场表现的关注,多渠道全面了解企业经营边际变化和风险情况。大力提升数字化监管执法能力,组织开发私募基金、上市公司监管相关信息系统和执法工具,更好发挥科技监管在案件调查中的关键作用。

三是突出市场约束,全面提升监管对生态的塑造性。以“关键少数”为抓手大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多举措提升行业机构合规内生动力,持续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和宣导。

完善上市公司监管执法全链条协同配合机制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在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方面,广东证监局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下一步还将有哪些方面的安排?

杨宗儒:近年来,广东证监局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优化存量与增量并重、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发挥各方合力,推动辖区上市公司结构显著优化,风险有效收敛,活力和韧性显著增强,回报股东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下一步,广东证监局将持续完善上市公司监管执法全链条协同配合机制,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监管效能。

一是加大监管转型工作力度。完善上市公司监管体系,适应全面注册制改革新形势,通过进一步强化部局所监管协同,优化上市公司监管与稽查执法、上市辅导、会计监管、机构监管等相关业务条线的协作配合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监管发现问题和处置风险的能力。

二是强化监管执法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上市公司“关键少数”的惩处力度,协同司法机关等各有权机关和职能部门对组织、指使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首恶”责任追究到底,形成“不敢违、不想违、不能违”的监管氛围。加强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的查处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监管预期,形成监管震慑,构建良性资本市场生态。

三是完善处置化解上市公司风险能力。持续完善科技监管,确保提早发现、及时预警上市公司风险。健全上市公司分类评价机制,探索将公司治理水平、信息披露质量纳入上市公司分类评价标准,引导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在投资者保护方面,广东证监局未来有哪些打算?

杨宗儒: 2024年,广东证监局将围绕投资者保护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做好投资者教育保护各项工作,围绕诉求处理、权益救济等职能,提高投诉举报处理质效,持续构建和发挥合力,不断完善证券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二是持续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引导督促市场主体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形成更加尊重、保护、回报投资者的公司文化,积极主动开展各种形式投资者关系活动,进一步提高与投资者沟通质效,让公司价值得到市场认可和发现,助力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三是保持高压态势整治非法证券活动。完善涉非信息监测机制,加强对线上线下非法证券活动的监测整治,净化辖区资本市场环境。密切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强行刑衔接和协同创新,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在推进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方面,广东证监局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下一步还将有哪些方面的安排?

杨宗儒:广东证监局按照证监会党委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的决策部署,结合辖区实际,在多个条线认真开展系列调研。在推动投资端改革方面,我们积极开展探索实践。前期,广东证监局联合广州市以塑造“大投顾”业态为切入口,大力推动金融机构提供高质量投资顾问服务,帮助投资者理解波动、管理波动,以“投资顾问+产品组合”方式塑造资金入市的全新模式,推动将储蓄性资金持续塑造为中长期配置力量,切实破解投资端难点问题。一是推动设立广州投资顾问学院和广州投资顾问研究院,重点解决投顾行业标准化培训体系供给不足的难题。二是支持打造投顾转型咨询服务模式,积极推动各类行业机构的财富管理转型。三是支持设立广州投顾产业链投资公司,着力塑造投顾产业链业态,为行业机构提供各类配套服务。

下一步,广东证监局将围绕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持续推进投资端改革,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支持广州发展投顾业态建设。推动广州市制定投资顾问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提高行业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水平,培育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投顾机构。二是推动行业机构财富管理转型。发展以投资者利益为中心的买方投顾业态,支持辖区机构探索财富管理转型咨询服务模式,为行业财富管理转型提供中后台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三是加强投顾人才体系建设。支持广州投资顾问学院、研究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投顾服务评价体系研究,为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贡献“广州样本”。

责编:杨喻程

校对:祝甜婷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晶亦精微上交所IPO通过上市委会议 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8英寸CMP设备境外批量销售的设备供应商

晶亦精微上交所IPO通过上市委会议 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8英寸CMP设备境外批量销售的设备供应商

小微 小微
59877
2024-02-05
(原标题:晶亦精微上交所IPO通过上市委会议 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8英寸CMP设备境外批量销售的设备供应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智通财经APP获悉,2月5日,北京晶亦精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晶亦精微)首发通过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此次IPO的保荐人为中信证券,拟募资16亿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招股书,晶亦精微主要从事半导体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主要产品为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及其配件,并提供技术服务。CMP设备通过化学腐蚀与机械研磨的协同配合作用,实现晶圆表面多余材料的高效去除与全局纳米级平坦化,主要用于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如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报告期内,随着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晶亦精微采购金额呈现增长趋势,各期原材料采购金额分别为11690.13万元、27523.62万元、29534.08万元和8859.91万元,主要向Robostar Co.,Ltd.、北京菱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航菱微精密组件有限公司、北京康瑞明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沛镁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等公司采购机械标准件、机械定制件、流体控制元件、电气电子元件等原材料。 通过长期合作,公司与国内外知名集成电路厂商建立了深厚的战略合作关系,CMP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中芯国际、境内客户A、世界先进、联华电子等境内外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商的规模化产线中。 全球CMP设备市场主要由美国应用材料和日本荏原占据,处于高度垄断状态;国内从事CMP设备业务的主要企业有公司及华海清科。公司及公司前身四十五所CMP事业部一直致力于CMP设备的研发、产业化及技术自立自强。2017年,公司前身四十五所CMP事业部研制出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CMP设备,并于当年进入中芯国际产线进行验证,填补了国产8英寸CMP设备在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的运行空白。公司自2019年成立以来,完成了8英寸CMP设备的批量销售,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被天津集成电路产业特色工艺创新联盟授予“杰出装备供应商――8英寸CMP设备置换率达100%”奖项,在部分客户产线中实现100%CMP进口设备替代。 公司立足国际市场,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8英寸CMP设备境外批量销售的设备供应商。公司12英寸CMP设备已在28nm制程国际主流集成电路产线完成Cu工艺的工艺验证,设备性能和技术指标均可满足该客户产线要求;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已获得多家客户订单。同时,公司把握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机遇,推出了国产6/8英寸兼容CMP设备,目前主要用于硅基半导体材料。该设备可用于包含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内的特殊需求表面抛光处理工艺,截至2023年底,已向境内客户A销售1台用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6/8英寸兼容CMP设备。 财务方面,于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以及截至2023年1-6月,晶亦精微实现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 9984.21万元、2.2亿元、5.06亿元和3.09亿元;同期,公司实现净利润分别为约人民币-976.49万元、1418.4万元、1.28亿元和9330.2万元。 ...
【ETF观察】2月8日股票ETF净流入492.07亿元

【ETF观察】2月8日股票ETF净流入492.07亿元

小微 小微
56868
2024-02-19
证券之星消息,2月8日,上证指数报收2865.9,上涨1.28%;深圳成指报收8820.6,上涨1.29%;行业主题中,综合、计算机、社会服务涨幅居前,银行、煤炭领跌。从当日股票型ETF基金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以中证2000、国证2000、中证全指软件开发等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基金领涨,其中华夏中证2000ETF、银华中证2000增强策略ETF、工银国证2000ETF分别以10.07%、10.02%、10.01%的涨幅居前三。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等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基金领跌,其中国联安中证新材料主题ETF、方正富邦中证500ETF、兴业中证500ETF分别以-6.34%、-2.73%、-2.53%的跌幅居前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股票型ETF基金合计资金净流入492.07亿元,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2549.71亿元,5个交易日中出现日合计资金净流入的有4天(ETF资金流向是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减去前一交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的结果,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当日ETF净值 * 当日份额,计算结果仅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有521只股票型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入,其中净流入排首位的是南方中证500ETF(510500),份额增加了9.67亿份,净流入额为56.0亿元。净流入排行TOP10如下: 当日有167只股票型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出,其中净流出排首位的是华宝中证医疗ETF(512170),份额减少了1.48亿份,净流出额为1.65亿元。净流出排行TOP10如下: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啤酒行业高端化方向不变 今年盈利水平有望提升

啤酒行业高端化方向不变 今年盈利水平有望提升

小微 小微
59895
2024-02-23
(原标题:啤酒行业高端化方向不变 今年盈利水平有望提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3年,啤酒行业在存量博弈中保持了增长态势,截至目前,珠江啤酒、重庆啤酒、燕京啤酒等已悉数剧透2023年营收、净利润保持增长的经营业绩,此外,暂未披露2023年全年业绩情况的青岛啤酒去年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均实现了同比增长,华润啤酒去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也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仅兰州啤酒2023年业绩告亏。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2024年,啤酒行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高端化发展方向不变,而在大麦、包材等啤酒主要成本价格下降高确定性背景下,今年行业盈利水平有望提升。 多家啤酒企业 去年业绩保持增长 具体来看,2月21日晚,珠江啤酒最新出炉2023年业绩快报显示,去年该公司营收53.78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49.28亿元同比增长9.13%,净利润6.25亿元,同比增长4.43%,上年同期为5.98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28元。 对此,珠江啤酒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和总抓手,持续优化产品结构,2023年,公司实现啤酒销量140.28万吨,同比增长4.79%,实现了公司营收、净利润、资产总额等财务指标的同比增长。 此前,珠江啤酒接受机构调研时曾表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纯生啤酒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5.01%(其中,97纯生产品销量同比增长33.28%),未来将继续推进产品升级,完善产品体系建设,加强市场开拓和产品推广。 管中窥豹,珠江啤酒折射着整个啤酒行业的发展情况。 春节前,重庆啤酒也出炉了2023年业绩快报,与珠江啤酒类似,去年重庆啤酒营收、净利润也均实现了微增:营收同比增长5.53%至148.1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78%至13.37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啤酒产量3555.5万千升,同比增长0.3%。 重庆啤酒表示,面对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和竞争更加激烈的啤酒市场状况,公司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2023年销量优于行业水平,同比增长4.93%,得益于多元化的品牌组合及有效的定价策略,营业总收入增长5.53%。 向高端转型驱动高增长 据了解,我国啤酒行业发展多年,目前已迈向量稳价增、降本增效的存量博弈时代,受制于啤酒消费需求边际放缓,2013年我国啤酒产量见顶,目前已形成了以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燕京啤酒、重庆啤酒五大啤酒企业为主的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五大企业总市场占有率已超过90%。 截至目前,青岛啤酒、华润啤酒暂未披露2023年业绩情况,但据已披露信息,青岛啤酒去年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42%、15.02%,华润啤酒去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则分别同比增长13.6%、22.28%,另外,惠泉啤酒去年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也均实现了较为可观的增长,净利润同比大增30.56%。 燕京啤酒2023年则有望实现高速增长。据燕京啤酒披露,预计2023年该公司实现净利润5.75亿元—6.85亿元,同比增长63.22%—94.44%,上年同期盈利3.5亿元。 燕京啤酒解释称,2023年,公司围绕内部“十四五”发展规划,不断强化总部职能,通过持续推进生产、营销、市场和供应链等业务领域的变革,实现经营效益、运营效率和发展质量的同步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扩大中高档产品占比,采用多品牌组合,建立针对不同区域的多梯度品牌战略,不断顺应消费趋势,满足消费者需求。”近日,燕京啤酒高管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 2024年行业盈利水平 有望提升 亦有个别啤酒企业陷入亏损,如兰州啤酒。兰州啤酒2023年预亏3600万元—4200万元,较2022年的亏损2924.42万元亏幅进一步扩大。兰州啤酒称, 2023年,公司属地市场啤酒消费需求有所下降,公司啤酒产品在市场规模、品牌效益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公司本期主营业务业绩出现较大亏损。 有啤酒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在低端啤酒时代,单一品牌可以获得极高的市占率,但高端化阶段,厂商需要通过丰富的品牌矩阵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厂商应具备多品牌运作力。 申港证券啤酒行业分析师近日发表研报指出,当前中国啤酒行业集中度较高,有利于减少恶性竞争,行业参与者共同良性发展,预计2024年啤酒行业高端化的方向不变,相比成熟市场,中国啤酒吨价整体仍低,低端啤酒占比过高的现实没有改变,“2017年以来的啤酒高端化浪潮尽管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价格带提升,但未来提升空间仍大”。 另外,上述分析师同时指出,大麦、包材构成了啤酒行业的主要成本项,随着大麦价格高位回落叠加澳麦的放开,玻瓶、铝材、瓦楞纸等包材价格也进入下行周期,预计2024年啤酒行业的成本回落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因此,行业的盈利水平仍有望提升。...
MWC2024直击丨华为终端迎来“关键时刻”:收复全球高端阵地

MWC2024直击丨华为终端迎来“关键时刻”:收复全球高端阵地

小微 小微
57015
2024-02-27
(原标题:MWC2024直击丨华为终端迎来“关键时刻”:收复全球高端阵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 巴塞罗那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26日,全球最大规模的通信展MWC2024拉开帷幕。在这个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上,华为终端展示了手机、平板、可穿戴等一系列产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说华为终端在2023年跨越了寒冬,那么2024年,便是华为迈向全球的关键之年。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全新的起点上,华为正在加速国际化布局。 当前,科技企业的竞争早已不局限于单个产品,各家比拼的是成体系的硬件矩阵、万物互联的完整布局,同时也在研发实力上互相较量。华为坚持压强式的研发投入,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9773亿元。 去年,华为在中国市场横空推出了“先锋计划”,华为Mate 60系列、Mate X5等手机产品供不应求。多位华为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国内市场增长的同时,2024年华为正积极拓展全球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今年的MWC也将是重要的节点和舞台。 手机之外,华为平板和可穿戴品类也在继续成长。2023年,华为平板历经十年,累计出货量超1亿台。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平板电脑销量同比下降10%,全年售出1.353亿部平板电脑,前五名分别是苹果、三星、联想、华为和亚马逊,华为是前五名中唯一增长的品牌。 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华为在2023年推出首款黄金智能腕表。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9%,苹果排名第一,三星第二,紧随其后的是华为,以1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高端市场并不是简单的高价格市场,额外的品牌和技术溢价意味着在技术层面可以持续投入,参与到全球技术竞争的格局之中。 在华为终端回归之后,高端市场的新排位赛正在刷新。Counterpoint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了27%,苹果保持了市场领导地位,然而从第三季度开始,华为已重新在高端市场上硬刚苹果。 与此同时,报告也提到,尽管华为强势回归,但小米、OPPO、vivo等国内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可以预见,今年全球化、高端化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今年对于华为而言也将是关键时期,华为正在技术创新、市场布局上继续加大力度,争夺全球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从去年华为手机发布回归正常节奏来看,今年华为还将加大对消费者业务的投入,持续巩固国内市场,并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北上资金2月“转向”净流入607亿 重点加码这些行业

北上资金2月“转向”净流入607亿 重点加码这些行业

小微 小微
62311
2024-03-01
2023年8月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北上资金出现大幅波动。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将时间拉长看,截至2月29日,北上资金自开通以来年度累计净流入规模不断刷新历史新高,目前已超1.8万亿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上资金本月通过沪股通、深股通分别净流入451.58亿元、155.86亿元,合计净流入607.44亿元,创近13个月新高,逆转了此前连续6个月的净流出趋势,开启了“报复性”加仓模式。 国防军工与银行 持股数增幅居前 数据宝统计,分板块来看,截至2月28日,沪股通(主板)、沪股通(科创板)、深股通(主板)、深股通(创业板)持股数量环比上个月分别增长4.76%、4.92%、2.66%、1.2%,持股市值分别上涨10.2%、16.42%、11.3%、9.4%。 可以看出,2月北上资金对各大板块持股数量和市值均有不同幅度上升,明显加大了沪市个股的配置。其中,上海港湾获北上资金增持强度(北上资金增持股数占流通股比例)居前,达2.85%,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集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于一体的岩土工程综合服务,主要包括地基处理、桩基工程等业务。东吴证券1月28日发布评级报告称,首次给予上海港湾“增持”评级。 从行业持股市值来看,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医药生物行业持股市值位居前三,持股市值占比分别12.77%、10.1%、8.56%;银行、家用电器、电子行业持股市值占比也均超7%。值得一提的是,北上资金对食品饮料行业的持股市值在去年9月末超越电力设备后一直领先于其他行业。 华龙证券表示,春节动销旺季走亲访友等礼赠需求释放,开门红如期兑现。高端白酒和区域酒龙头表现较优,零食和乳品等礼盒产品销售火爆,春节期间餐饮渠道和家庭端消费拉动调味品动销快速增长,凸显消费韧性。伴随政策利好不断推出和预期的修复,食品饮料中长期维度具备较好的配置价值。 从行业持股数量变动来看,超七成申万一级行业2月份北上资金持有股份环比增加。在持股数量超10亿股的行业中,国防军工、银行持股数量增幅居前,分别为11.35%、9.63%,加仓较为显著。 国盛证券认为,国防军工行业是5年计划周期性行业,“十四五”行业发展可类比“十三五”,2024年~2025年有望迎来2年加速发展期。 东兴证券表示,展望2024年,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银行业息差收窄压力或逐步缩小。在提振实体经济政策加码之下,预计后续行业规模和息差将从下行通道步入稳态。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下,行业资产质量预计将整体保持稳健,银行业平稳经营可期。 从个股来看,百通能源等16股北上资金增持强度均超2%,其中百通能源、君逸数码、永达股份、威力传动、舜禹股份、赛维时代、德冠新材7股均为近一年内上市的次新股。业内人士分析,在阶段性收紧IPO环境下,新股稀缺性程度增加,次新股投资情绪有望回暖。 连续6个月加仓股 超八成上涨 数据宝统计,截至2月28日,北上资金连续6个月增持股共计24只。 从持股变动比例来看,北上资金对立达信、华昌化工、中孚实业等7股加仓明显,持股变动比例均超300%。其中立达信持股变动比例最高,为3463.15%,持股数量由去年8月31日的28.22万股增加到1005.47万股。浙商证券表示,当前公司照明产品结构以光源为主,看好灯具占比提升+自主品牌发展驱动公司毛利率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上述24股中有21只个股在2月上涨,占比达87.5%,其中新宝股份、双环传动涨幅居前。三峰环境、均瑶健康、韶能股份3股在2月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均瑶健康逆势加仓最为显著,近6个月北上资金持股变动比例分别达343.23%。 北上资金净买入 27只活跃股 从十大活跃股来看,沪股通方面,2月份有27只个股跻身沪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跃股榜单中,其中,贵州茅台、工业富联、药明康德3股2月每个交易日都登上了沪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跃股榜单,贵州茅台、招商银行、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14股获北上资金净买入,贵州茅台净买入金额超60亿元,独占鳌头。 深股通方面,2月份有19只个股跻身深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跃股榜单,其中,五粮液、宁德时代、比亚迪、美的集团4股2月每个交易日都登上了深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跃股榜单,五粮液、中际旭创、北方华创、宁德时代等13股获北上资金净买入,五粮液净买入金额超16亿元,位居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随着全球对可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度增加,ESG投资已成为未来的重要投资趋势,北上资金作为外资的重要代表,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也非常注重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数据宝统计,北上资金2月净买入的27股中,Wind ESG评级处于良好水平(BBB级)及以上水平的公司达24家,占比达88.9%,其余3家为BB级。...
武汉有机控股再闯港交所,为中国及全球领先的甲苯衍生品供应商

武汉有机控股再闯港交所,为中国及全球领先的甲苯衍生品供应商

小微 小微
53573
2024-03-05
(原标题:武汉有机控股再闯港交所,为中国及全球领先的甲苯衍生品供应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港交所3月4日披露,武汉有机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有机控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IPO上市,独家保荐人为交银国际。据悉,武汉有机控股曾在2022年6月、2023年2月递表港交所。 格隆汇了解到,武汉有机控股是中国及全球市场领先的甲苯衍生品供应商,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及地区,其主要专注于通过有机合成工序制造甲苯氧化及氯化产品、苯甲酸氨化产品以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 股权结构方面,招股书显示,本次发行前,高雷通过其全资投资控股公司Vastocean Capital Limited持有武汉有机控股已发行股本的66.86%,Custodian Capital Ltd.持股9.69%,申英明通过SYM Holdings持股16.72%。 公司发行前股权架构,图片来源:招股书 本次申请上市,武汉有机控股拟募集资金用于建设主要着重生产甲苯氯化产品及衍生品的新生产设施以增加湖北新轩宏生产基地的产能、研发活动、销售及营销活动、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截至最后可行日期,公司的自制产品组合主要包括五款甲苯氧化产品、两款甲苯氯化产品、两款苯甲酸氨化产品及超过20款具广泛市场用途的其他精细化工产品。2021年至2023年,武汉有机控股约80%的收入来源于自制产品,其中甲苯氯化产品的营收占比在40%以上,是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 按业务分部划分的收入及占总收入百分比,图片来源:招股书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2年的销售收入计,武汉有机控股是中国最大的的苯甲酸、苯甲酸钠及苯甲醇生产商,分别占2022年中国市场总收入的59.1%、37.3%及36.0%;从全球市场来看,2022年公司在苯甲酸、苯甲酸钠及苯甲醇生产商中位居第二,分别占该年度全球市场总收入的35.7%、21.8%及21.3%。 业绩方面,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武汉有机控股的营业收入分别约27.89亿元、31.34亿元、26.77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约3.09亿元、3.4亿元、0.73亿元。 综合损益及其他全面收益表概要,图片来源:招股书 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武汉有机控股的毛利率分别为22.9%、22.3%、12.3%,纯利率分别为11.1%、10.9%、2.7%。 公司主要财务比率,图片来源:招股书...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