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到位、增设支公司,安盟财险“蜀性”持续加强

小微 小微
83882
2024月05月31日

继股权变更、公司更名后,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盟财险”)又迎来新董事长。5月29日,根据监管发布的批复信息,邬润龙获批出任安盟财险董事长。

董事长到位、增设支公司,安盟财险“蜀性”持续加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方面是人事调整,董事长到位、原董事离职;另一方面,安盟财险也在加大对四川的布局,本周已经获批在蜀增设三家支公司。业内专家表示,安盟财险加速在蜀地布局,可能是其股东变更后,为了适应新的股东背景和市场环境,加速扩展本地市场。

董事长到位、增设支公司,安盟财险“蜀性”持续加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董事长已就位

股权转让完成后,安盟财险也开始人事调整。5月2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发布关于邬润龙任职资格的批复表示,经审查,邬润龙符合《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核准其安盟财险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透过简历来看,邬润龙来自安盟财险的中方股东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蜀道集团”),现任职蜀道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不过,邬润龙的保险业经历可谓丰富,此前在大、中、小型保险公司等均有过任职经历。在出任安盟财险董事长前,邬润龙已经在同样位于四川的锦泰财险担任副总经理五年。

简历显示,邬润龙曾担任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高级业务主管、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用保险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锦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首席信息官、新闻发言人等。

除了董事长调整,未来,安盟财险董事会可能也会增加新成员。安盟财险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摘要显示,目前安盟财险共有4名董事,除了刚刚获批的董事长邬润龙,另外3位均来自其外方股东法国安盟集团。实际上,自安盟财险中方股东变更后,安盟财险原股东方中航工业集团提名的2位董事均已离职。按照此前安盟财险中外方股东各提名2—3位董事的情况,安盟财险新股东蜀道集团将有资格继续向安盟财险推荐董事。

但董事一来一去,安盟财险董事会也将面临“大换血”。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安盟财险新旧董事之间的磨合期可能会存在,需要时间来适应和调整公司的战略方向和决策机制。

北京商报记者就人事变动等事项致函安盟财险,截至记者发稿未获得回复。

加速在四川落子

除了董事长调整,近日安盟财险也加速在四川增设分支机构,调整业务布局。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本周,安盟财险已经先后获批筹建3家支公司,分别是苍溪支公司、大竹支公司和蓬安支公司,3家新分支机构均设于四川省。

安盟财险加速在四川落子背后,与其股东的变化息息相关。2023年9月,安盟财险(彼时该公司名为“中航安盟财险”)50%股权被原中方股东中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公开转让,此后,蜀道集团通过竞价形式获得其50%股权,安盟财险的中方股东由中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变为蜀道集团。蜀道集团为四川省国资委旗下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对于同样处在四川的安盟财险来说,与新股东更为贴近。

对于安盟财险在四川增设支公司,柏文喜认为,可以理解为四川国资入股后对安盟财险的进一步支持和规划。这可能是基于扩大业务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品牌影响力的考虑。从股东资源角度来说,蜀道集团的业务领域与保险业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为安盟财险提供更多的客户资源和技术支持。其次,蜀道集团的业务范围广泛,可以为安盟财险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安盟财险也是唯一一家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安盟财险通过在四川设立分支机构,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农业保险需求。

投资承压

安盟财险作为一家合资公司,与很多纯外资的险企风格相近。在盈利方面保持“小步慢走”的状态。记者梳理发现,2021—2023年,安盟财险均处于微盈利状态,分别实现净利润0.1亿元、0.18亿元、0.33亿元。此前的2015—2019年间,安盟财险也保持了微盈利,盈利规模始终未能突破1亿元。具体到今年一季度,安盟财险净亏损723.21万元,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

不过,在投资端,当前的安盟财险投资处于低位,今年一季度该公司投资收益率仅有0.40%。付建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利率水平相对较低,对安盟财险投资收益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安盟财险在投资组合的配置上可能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收益水平。

从保险业务角度来说,安盟财险主营农险,在商业保险中以车险、健康险为主营业务,其车险业务占商险保费收入比例超过60%。从年报信息来看,安盟财险也在调整保费收入结构,更多发展非车险业务。安盟财险在年报中表示,公司2023年保费收入增加7.42%。其中,机动车保险保费收入较2022年减少1%,占商险保费收入60.68%。

谈及安盟财险的非车险业务发展,柏文喜表示,对于中小财险公司来说,要注重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开发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也要加强与外部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拓展市场和资源。

 

翻译

搜索

复制

【作者:李秀梅】  (编辑:王欣宇) 关键字: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晶亦精微上交所IPO通过上市委会议 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8英寸CMP设备境外批量销售的设备供应商

晶亦精微上交所IPO通过上市委会议 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8英寸CMP设备境外批量销售的设备供应商

小微 小微
59876
2024-02-05
(原标题:晶亦精微上交所IPO通过上市委会议 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8英寸CMP设备境外批量销售的设备供应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智通财经APP获悉,2月5日,北京晶亦精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晶亦精微)首发通过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此次IPO的保荐人为中信证券,拟募资16亿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招股书,晶亦精微主要从事半导体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主要产品为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及其配件,并提供技术服务。CMP设备通过化学腐蚀与机械研磨的协同配合作用,实现晶圆表面多余材料的高效去除与全局纳米级平坦化,主要用于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如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报告期内,随着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晶亦精微采购金额呈现增长趋势,各期原材料采购金额分别为11690.13万元、27523.62万元、29534.08万元和8859.91万元,主要向Robostar Co.,Ltd.、北京菱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航菱微精密组件有限公司、北京康瑞明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沛镁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等公司采购机械标准件、机械定制件、流体控制元件、电气电子元件等原材料。 通过长期合作,公司与国内外知名集成电路厂商建立了深厚的战略合作关系,CMP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中芯国际、境内客户A、世界先进、联华电子等境内外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商的规模化产线中。 全球CMP设备市场主要由美国应用材料和日本荏原占据,处于高度垄断状态;国内从事CMP设备业务的主要企业有公司及华海清科。公司及公司前身四十五所CMP事业部一直致力于CMP设备的研发、产业化及技术自立自强。2017年,公司前身四十五所CMP事业部研制出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CMP设备,并于当年进入中芯国际产线进行验证,填补了国产8英寸CMP设备在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的运行空白。公司自2019年成立以来,完成了8英寸CMP设备的批量销售,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被天津集成电路产业特色工艺创新联盟授予“杰出装备供应商――8英寸CMP设备置换率达100%”奖项,在部分客户产线中实现100%CMP进口设备替代。 公司立足国际市场,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8英寸CMP设备境外批量销售的设备供应商。公司12英寸CMP设备已在28nm制程国际主流集成电路产线完成Cu工艺的工艺验证,设备性能和技术指标均可满足该客户产线要求;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已获得多家客户订单。同时,公司把握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机遇,推出了国产6/8英寸兼容CMP设备,目前主要用于硅基半导体材料。该设备可用于包含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内的特殊需求表面抛光处理工艺,截至2023年底,已向境内客户A销售1台用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6/8英寸兼容CMP设备。 财务方面,于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以及截至2023年1-6月,晶亦精微实现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 9984.21万元、2.2亿元、5.06亿元和3.09亿元;同期,公司实现净利润分别为约人民币-976.49万元、1418.4万元、1.28亿元和9330.2万元。 ...
关键时刻,两融

关键时刻,两融"失血"趋缓!券商多举措行动

小微 小微
78957
2024-02-09
(原标题:关键时刻,两融"失血"趋缓!券商多举措行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两融风险得到缓解。 近日以来,二级市场情绪有所回温。2月8日A股成交额连续两日突破万亿元,兔年实现红盘收官。备受关注的两融数据有好转趋势,2月6日、7日融资净卖出额持续缩小。 不到一周内,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跌破又一关口。数据显示,2月7日融资余额下滑至1.39万亿元,跌破1.4万亿,回落至2020年9月底水平。多家券商营业部人士表示,通知客户追加保证金已是近一个月以来的工作常态。 在市场人士看来,“国家队”出手增持,代表着中长期资金对股票市场的呵护态度。在此背景下,“两融”中的融资净卖出规模趋缓,市场担忧两融风险引发的流动性困局得到缓解。 考虑到两融业务维持担保比例在230%以上,距离平仓线130%空间较大,两融整体风险可控。有券商分析师指出,根据过往历史数据来看,较低的维持担保比例一般也伴随着市场底部的出现。 两融“失血”情况趋缓 在融资余额跌破1.4万亿关口之际,新迹象显示,两融“失血”情况趋缓。 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2月6日融资净卖出规模收窄,当天净卖出151.37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394.41亿元有所好转。2月7日,融资净卖出规模为131.43亿元,进一步缩小。 这与近日以来市场的好转有密切关系。自2月6日以来A股出现大反攻,多个主要指数大幅上涨,沪指在6日、7日、8日分别上涨3.23%、1.44%、1.28%;深证成指依次上涨6.22%、2.93%、1.29%;创业板指同期依次上涨6.71%、2.37%、1.16%。 在市场人士看来,市场大幅升温离不开“国家队”资金的大力支持。中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驰近日表示,中央汇金在市场底部扩大ETF增持范围,代表着国内中长期资金对股票市场的呵护态度,极大程度上缓解因为雪球敲入、两融压力及股权质押风险会引发的市场流动性困局。 有分析师指出,目前两融维持担保比例跌至历史低位,但离券商平仓线130%距离较大,因此两融整体风险可控。同时,随着维持担保比例处于历史较低区间,或也预示着市场底部已经形成。 据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数据,2024年2月7日的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38.7%,相比2月5日的低点222%已有所上升。 华西证券非银分析师表示,从历史数据来看,较低的市场平均担保比例一般都伴随着市场底部的出现。因此,可以将融资融券相关数据作为观测资金情绪的即时指标,预计市场平均担保比例触底前后,有望迎来市场底部。 他分析历史上的数据称,2016年的1月28日市场平均担保比例为225.50%,当日上证指数收盘2655.66点,正是前后3个月的低点。2018年市场平均担保比例在10月18日回落至215.60%,当天上证指数收盘2486.42点,也就是2018年10月的月内极值,随后在2019年1月上证指数触底2464.36点。 2022年4月26日担保比例极值为235.10%,当日上证指数收于2886.43点,即为2022年年内最低点,并于2022年10月以2893.48点构成“双底”形态。 券商多举措缓解市场压力 多家券商分支机构人士反映,通知客户追加保证金已是近一个月以来的工作常态,从反馈态度来看,客户积极响应。 华东一家大型券商财富管理人士表示,真正需要平仓的客户并不多,主要还是追加保证金。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客户触及平仓线后,券商不会立即强平,仍会给予一定的缓冲时间,同时也为了维护市场稳定。 证监会近日引导证券公司应通过延长追保时间、动态下调平仓线,保持平仓线弹性,以减少强平风险和市场压力。 次日,券商中国记者获悉,有多家券商紧急制定修改两融业务方案,涉及“最低线”下调等问题。 不过,在这一轮“去杠杆”后,从A股“离场”的两融客数量增加。根据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有两融负债的投资者数量共有153.78万名,相比2023年12月28日的159.02万名而言,减少了5万多人。 融资余额跌破1.4万亿 此前,由于前期二级市场震荡下行,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快速下降。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继1月31日沪深融资余额跌破1.5万亿的五个交易日后,2月7日融资余额跌至1.39万亿。也就是说,自1月31日至2月7日期间,融资余额下降规模达到1082.84亿元。 在此期间,有两个工作日均出现大额融资净卖出。其中,2月5日融资净卖出额达394.41亿元,创下2016年以来最大单日下降值。就在前一交易日,融资净卖出也有290.99亿元。 今年开年,A股开市延续震荡表现,市场环境较为低迷。其中沪指1月跌6.27%,为2022年4月以来最大月度跌幅;创业板指1月跌16.81%,为2016年1月以来最大月度跌幅。在此背景下,两融持续“缩水”。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1月至今...
收评:3月开门红!沪指涨0.39% 消费电子、CPO概念等活跃

收评:3月开门红!沪指涨0.39% 消费电子、CPO概念等活跃

小微 小微
50246
2024-03-01
(原标题:收评:3月开门红!沪指涨0.39% 消费电子、CPO概念等活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券时报网讯,3月首个交易日,沪指盘中震荡上扬,深成指、创业板指涨约1%,两市成交额连续3日突破万亿元,北向资金大幅流出,全日净卖出超50亿元。 截至收盘,沪指涨0.39%报3027.02点,深成指涨1.12%报9434.75点,创业板指涨0.94%报1824.03点,两市合计成交10553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53.33亿元。 盘面上看,传媒、半导体、煤炭、汽车、石油等板块走强,液冷服务器、高压快充、消费电子、算力、CPO概念等活跃;农业、食品饮料、银行、电力等板块走弱。 华福证券指出,基于历年两会前后市场规律特征,当下A股上行行情依然可以持续。短期来看,由于两会本身是重要政策窗口期,市场往往会演绎出春季躁动行情,重点关注国证2000、中证1000等小盘成长风格。中长期来看,国内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变,上市公司基本面底去年二季度也已经出现,今年盈利有望继续改善,海外方面美联储今年或将开启降息周期,全球流动性边际改善,A股市场中长期上涨行情仍未结束。 光大证券表示,短期反弹中成长风格和中小盘将继续占优,长期可继续关注高股息策略和顺周期方向。对于成长及中小盘风格,在当前市场反弹的过程中,以及春季行情风险偏好提高背景下,预计中小盘、成长风格跑赢大盘价值概率较高。不过长期来看,当前市场对两会政策抱有一定期待,若预期出现落空,市场情绪可能出现回落。在“强现实、弱情绪”情景下,市场风格将偏向顺周期。另外若经济景气度再度回落,市场仍然面临着震荡的风险。从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市场环境来看,高股息策略仍然可以作为稳定收益的底仓。...
高股息股与

高股息股与"十倍股",如何选择?不买蓝筹股的执念在哪里?

小微 小微
80119
2024-03-03
(原标题:高股息股与"十倍股",如何选择?不买蓝筹股的执念在哪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期各类资金纷至沓来,高股息类蓝筹股持续创出历史新高。A股和港股的聪明投资者早在2015年中期巨震过后的漫漫下跌途中,就开始建仓高息股,并通过长期的持有和等待,终于迎来高股息策略浮出水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个世纪以来,价值投资大师们都将高股息率作为选股的重要方面。但面对以蓝筹为主的高息股,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心中总会面临一个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那就是“买蓝筹股还能上涨多少?我为何不买一个十倍股?” 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小弗雷德·施韦德就曾经对这一疑问有过答案:投机是一种想要把小钱变成大钱的努力,但可能不会成功;投资是一种想要避免大钱变成小钱的努力,应该要成功。 就如巴菲特在最新一期致股东的信中所说,预测哪些企业将成为赢家,哪些将成为输家,这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A股价投大佬也曾说过,踩中十倍股基本就是妄念,它会导致投资者在最坏的时点超配特定的股票,妄念不可为,投资的初衷不是买到十倍股,投资正念应是“增值和保值”。 短期暴利难以实现,妄念不可为 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小弗雷德·施韦德就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如果你带着1000美元到华尔街,试图在一年的时间里把它变成25000美元,你就是在投机。但如果你带着25000美元到那里,想要在一年内用它赚1000美元(通过购买25个4%的债券),你就是在投资。第一项冒险中,你成功的胜算是1:25,而第二项冒险中不成功的概率很小,大约是1:25。” 投机是一种想要把小钱变成大钱的努力,但可能不会成功;投资是一种想要避免大钱变成小钱的努力,应该要成功。 在投资中认清自己非常重要,对于一个普通投资者,有幸买到一个十年十倍股的概率微乎其微。就如巴菲特在2024年致股东的信中所说:“一些企业会崭露头角,长期繁荣发展,而另一些则可能陷入困境,成为所谓的‘沉沦坑’。然而,预测哪些企业将成为赢家,哪些将成为输家,这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聪明的资金不求短期暴利,而力求“本金安全和令人满意的收益率”。本土多位价投大佬将自己的年化收益率定为8%以上,高股息率策略首先看重的是本金安全,如果不能保证本金安全,再高的收益也会被自动排除在投资之外。 一位长期投资业绩出众的价值投资者曾说过:普通投资者想着轻易能买到十倍股这件事基本上就是个妄念,妄念不可为。在市场上梦想买到“十倍股”的后果之一是,可能会让投资者在最坏的时点超配特定的股票、行业或资产,当我们认为已经发现最有效的致富方式时,我们倾向于将当前趋势视为未来永恒的前景,而现实却不是这样。 大部分投资者的亏损原因来自于对自我认识不清,力图把小钱快速变成大钱,所以买入了安全度堪忧的股票,本金安全屡遭侵蚀。普通投资者的宿命是,当他们追求优秀业绩时,通常连平均业绩都难以实现。追求更高的业绩却很容易做得更差,投资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认清自己。 高分红策略具有遍历性 长年高分红类股票对投资者来说有多重意义:一是高股息率的公司估值不是特别贵,由于估值是股息率的分母,如果估值昂贵的话,股息率一定不高;二是公司生意模式不是特别差,只有现金充沛的公司才能坚持长期高分红的模式,生意模式较差需要不断投钱才能保持竞争力的公司难以做到长期高分红;三是公司具有回报股东的良好意愿。 很多投资者认为高股息率策略只是当下市场疲弱的无奈之举,但投资大佬无论牛熊都坚持这一策略,绝不做自己不懂的投资,才能享受长期的复利,历经二十年累积到数千倍的利润。 具有计算能力和经济常识的投资者通过将资金分散在高股息的蓝筹股中,可以长期实现超越固收产品的收益率。高股息策略是将投资从债券和优先股领域延伸到股票领域,它具有双重的增值优势:一是较优质债券利息更高的平均红利水平,二是来自因未分配利润再投资而产生的市场价值上扬的长期趋势。 在投资中绝不做不可逆的事情,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资产在第一时间排除于投资之外。重阳投资裘国根曾说过,如果一种策略不具有遍历性,那就意味着爆仓或出局的可能,投资就变成了危险的“俄罗斯轮盘赌”。 格雷厄姆曾说过,“质量较差的小盘股在牛市期间会被高估,因此在随后的价格暴跌中,它们不仅比大盘股损失惨重,而且其全面反弹也比较慢,多数情况将永远无法全面反弹。”格雷厄姆说,显然,对于聪明投资者而言,其教训是要避免把这类股票纳入到投资组合中,除非(在积极投资者看来)它们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廉价。 与此同时,格雷厄姆还认为,如果以合理的投资年限来衡量,一组精心挑选的股票投资组合,能为我们提供满意的整体回报,那么,这一组合实际上就是“安全的”。 价投大佬无不是重视投资保护的人。正如格雷厄姆所说,重点关注研究时的股票价格,努力确保自己获得的现值足够大于市场价格——...
聚合数据再闯港交所,毛利率逐年下滑,依赖五大供应商

聚合数据再闯港交所,毛利率逐年下滑,依赖五大供应商

小微 小微
69420
2024-03-04
(原标题:聚合数据再闯港交所,毛利率逐年下滑,依赖五大供应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港交所披露,近日,天聚地合(苏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合数据”)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中信证券为其独角保荐人。据悉,聚合数据曾在2023年8月递表港交所。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格隆汇了解到,聚合数据是中国综合性API数据流通服务商,公司向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科技公司及其他商业及政府组织以及应用程序开发商及科技专业人士提供标准API服务及定制化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具体来看,2021年至2023年,聚合数据的收入主要来自API市场,包括查询、短信通知及充值服务,其中查询业务的营收占比在40%以上,是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短信通知的营收占比呈上升趋势。除了API市场之外,公司还有一部分收入来自于数据管理解决方案业务。 按服务类型划分的收入明细,图片来源:招股书 业绩方面,2021年、2022年及2023年,聚合数据分别实现营收约2.6亿元、3.29亿元、4.41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596.6万元、4128.4万元、3506.1万元。 主要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图片来源:招股书 2021年、2022年及2023年,聚合数据的毛利率分别为34.6%、32.7%、28.3%,呈逐年下滑趋势。 聚合数据的客户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美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2021年、2022年及2023年,聚合数据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分别占其总收入约41.1%、43.7%及62.3%,占比较大,如果公司与主要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公司需要向供应商购买数据服务、软件、硬件及技术服务。2021年、2022年及2023年,聚合数据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总采购额的56.2%、69.9%及83.2%,其中向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则分别占总采购额的36.3%、42.5%及46.3%,占比较大,存在供应商集中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2022年及2023年,聚合数据经营活动所得或所用现金净额分别为-3379.6万元、-3681.9万元、444.5万元,存在为负或低于同期净利润的情况,主要受应收款项增加,预付款、押金及其他应收款项增加,以及存货增加导致。 综合现金流量表概要,图片来源:招股书 本次申请上市,聚合数据拟募集资金用于全面升级API市场中已有的API产品组合、用于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已有产品及服务的升级、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用于投资或收购产业上下游数据服务供应商的权益或与其建立合营企业来打造业务生态系统并提高市场占有率、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持续高ROE+高成长+研发高增长,骏鼎达即将登陆创业板,比亚迪为最大客户

持续高ROE+高成长+研发高增长,骏鼎达即将登陆创业板,比亚迪为最大客户

小微 小微
70477
2024-03-05
(原标题:持续高ROE+高成长+研发高增长,骏鼎达即将登陆创业板,比亚迪为最大客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骏鼎达(301538.SZ)近期披露招股说明书,即将登陆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本次拟募集资金5.58亿元,拟投资于生产功能性保护材料华东总部项目、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资料显示,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从财务数据来看,骏鼎达亮点颇多,成长性、盈利能力等指标均位居A股市场前列。另外在创新能力上,公司近年来研发支出也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 盈利能力优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根据招股书,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功能性保护套管和功能性单丝等,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通讯电子等多元领域。公司主要产品凭借良好的耐温性、抗UV性、阻燃性、耐化学腐蚀性等性能,对各大领域的线束系统、流体管路等提供耐磨、隔热、防撞击、屏蔽、抗爆破、防火、降噪等安全防护作用。 凭借优质的产品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公司已陆续进入多家境内外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通讯电子等行业中知名终端主机厂的供应链,直接客户包括安波福、住友电工、比亚迪、盖茨工业、时代电气、泰科电子等,产品最终应用于上汽通用、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特斯拉、广汽埃安等汽车厂商,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厂商,中车集团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车辆厂商以及莫仕、特发信息等通讯电子厂商。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被评为第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CNAS认可检测中心。公司集产品设计、开发、验证、量产及服务于一体,掌握材料配方核心技术,具备改性材料自主开发能力,采用垂直一体化生产体系,可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主营产品性能优良,并已获得多项行业资质认证,积累了优质客户资源,已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优异的盈利能力凸显公司强劲的产业竞争力。数据显示,骏鼎达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已经连续5年超过20%(2019年至2023年)。放眼整个A股市场,这类股票较为稀缺。事实上,能够做到此前连续4年(2019年至2022年)加权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的A股也仅有160多只,其中52股披露2023年相关财务数据,只有22股加权净资产收益率超20%。也就是说,整个A股能够做到和骏鼎达连续5年加权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的个股,最多只有136只。(本文中所有涉及2023年数据均为审阅数据) 高成长性+研发持续高增长 除了优异的盈利能力极其凸显外,骏鼎达的成长性也令人刮目相看。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增速分别为15.76%、43.14%、11.9%和23.28%,复合增速近23%;净利增速分别为24.59%、39.54%、15.9%和22.61%,复合增速超过25%。 2024年一季度公司业绩继续稳健高增长,预计营业收入为14500万元至17000万元,同比增长21.72%至42.71%;净利润为2600万元至3400万元,同比增长20.16%至57.13%。 除了较好的成长性之外,骏鼎达的创新能力指标也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根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达27.36%,研发费用总额为5604.51万元,超过5000万元。 目前公司拥有多项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材料配方和产品结构设计等核心技术,已形成了成熟的研发体系,掌握了自主创新能力,已取得境内发明专利权25项、境外发明专利权1项,境内实用新型专利权112项。此外,公司还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第六届深圳市自主创新百强中小企业、第三届高分子行业创新奖等多项荣誉。 比亚迪为最大客户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势在必行。我国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近些年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由0.84万辆增长至354.5万辆,复合增长率高达83.03%;销售量由0.82万辆增长至352.1万辆,复合增长率高达83.35%。 骏鼎达通过采取新产品和新能源产品技术的研发及针对新能源汽车客户的定制化服务等有效举措,2022年公司新能源汽车产品实现收入10431.75万元,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14.52%,是公司报告期内增速最快的行业产品之一。 近年来公司对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的销售金额持续大幅上升。2022年比亚迪成为骏鼎达第一大客户,销售金额3867.01万元,占营收比例7.41%;2023年上半年来自比亚迪的销售金额为3053.3万元,占比11.47%。20...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