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黄金积存业务火了 年轻人赶新潮“花式攒金”

小微 小微
66172
2024月03月13日

“我的本金不到1400块,今天一看已经挣了100块。”曲女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分享了自己购置积存金(即黄金积存业务)的投资经验。

银行黄金积存业务火了 年轻人赶新潮“花式攒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期黄金价格走高,带火了银行贵金属积存业务。记者走访调查发现,不少银行网点开始推广贵金属相关的理财产品,其中,积存金因具有操作简易、变现灵活特点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银行黄金积存业务火了 年轻人赶新潮“花式攒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介绍,积存金是商业银行推出的一款黄金产品,类似于黄金的零存整取账户。

银行黄金积存业务火了 年轻人赶新潮“花式攒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冷门”业务受热捧

“有蛮多的客户之前不知道这项业务。”一位国有大行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随着金价上涨,来线下网点咨询贵金属理财的客户有所增多。除了金条、转运珠等实物贵金属产品,工作人员会主动推荐个人黄金积存业务。

今年以来,国际金价持续上涨。3月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主力合约盘中一度突破2200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国内的金价同样走高,3月11日上海金交所的黄金价格连续8日上涨,至507.54元/克,昨日黄金价格微跌至505.4元/克。

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客户可采取主动买入或定投(即定期积存)的方式从银行买入黄金,存入积存金账户。买入后,用户可使用持有黄金进行实物兑换、赎回、转让、质押贷款的操作,也可以看到所持有黄金的实时价值。

记者查阅银行手机APP的黄金积存业务发现,各家银行的手续费和起点金额有所差异,但多数银行的定投克重(或金额)起点为1克积存金(或等值人民币)。此外,有多家银行此前发力营销该项业务,诸如推出“99克金条持有6个月,到期可增加1克”等“增重”活动。

随着该项业务热度攀升,有银行着手调整购买的起点金额。近日,建行宣布,自3月7日起,该行个人黄金积存业务起点金额将从500元上调至600元。这意味着,个人客户的最小投资金额提高。去年12月,农业银行也曾将存金通2号产品的定投购买起点从450元调至500元。

央行发布的《黄金积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黄金积存产品最小业务单位为1克。因此,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金价持续上涨,将有更多银行调整该业务的起点金额。

年轻人“花式攒金”

“今天(3月12日)金价跌了一点,可以入手积存金吗?”95后小孟在微信群聊里发问。这是一个将近200人的微信群,许多年轻人在群里谈论最新的黄金价格和投资方式。当黄金价格出现波动,大家就会在群中互相讨论和提醒是否该“出手”。

“我是2023年8月开始买工行‘如意金’的,当时买了1克,后面又继续买,总共3克。”曲女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她是出于投资的想法才选择该产品,“黄金比较保值,而且起存金额1克起,很适合没有太多闲置资金的年轻人。”

曲女士表示,她购买的3克黄金本金为1396元,按她“晒”出的3月8日黄金市场价格499.41元/克计算,她当时所持黄金市价为1498.23元,投资收益率达7.32%。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在群聊中互相提醒,不少年轻人还选择用工资定投的方式购买积存金。“我设置了每月发薪日定投1克黄金,手续费是0.5%,积累到20克就能去线下提小金条,很有成就感。”小孟说。

除了积少成多的成就感,还有不少年轻人购买积存金、提取金条是为了“打金”,即将购置的金条带去金饰店,由金饰师傅将其制作成手镯、戒指等各种饰品。

记者了解到,消费者自备金条打金,一般仅需支付工费。“20克的手镯工费一般为150元到200元。”一家金饰店老板告诉记者,金价飙升后,每天都有年轻人拿金条过来回收套现或制作金饰。

“如果去品牌金店买手镯,加了工费后通常超620元/克。我们店里的金镯加上工费大概是520元/克,一个20克的金手镯就能节省至少2000元。”上述金饰店老板说。

警惕黄金价格波动风险

对于积存金的火爆,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贵金属积存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门槛较低,还可以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益。同时,买卖操作也比较灵活,所以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业内人士提示了风险。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黄金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投资者要有规避风险意识,应走出“黄金是一成不变的保值产品”的误区。

“虽然黄金价格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影响黄金价格走势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我们都会提示客户理性投资,把握积存的节奏,并且防范潜在波动风险。”一位城商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券商2023年成绩单分化:12家净利增幅超50% ”券业一哥“中信营收净利双降

券商2023年成绩单分化:12家净利增幅超50% ”券业一哥“中信营收净利双降

小微 小微
67542
2024-01-27
(原标题:券商2023年成绩单分化:12家净利增幅超50% ”券业一哥“中信营收净利双降)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周(1月22日—26日),证券行业密集披露业绩公告,上市券商2023年度业绩呈现出一定分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中,财达证券、财通证券、中泰证券、西部证券、红塔证券分别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这五家券商2023年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而太平洋证券预计,2023年度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银证券、光大证券的情况比较类似,这两家券商均实现了净利润的同比增长,但营业总收入略有下滑。而券业老大中信证券2023年的营收、净利润则同步出现下滑。 与此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截至1月26日,至少已有12家A股上市券商、12家非上市券商以及1家新三板券商预披露了2023年度业绩数据。其中,有17券商预计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特别是部分中小券商受益于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净利润增速超过100%。 关于业绩大增的原因,部分券商将其归结于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也有券商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投行业务或资产管理业务。至于更为具体的业绩归因仍有待券商年报来解开。 12家净利增幅超50%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1月26日,已有东北证券、财达证券、财通证券、中泰证券、西部证券、申万宏源、西南证券、红塔证券8家上市券商发布了2023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先来看本周,1月26日,东北证券公告称,预计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65.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5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1.90%。 至于业绩变动的原因,东北证券解释,“主要是本期公司投资与销售交易业务和投行业务收入同比增加。” 同日早些时候,财达证券亦公告了其2023年年度业绩预增事项。其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投资收益、资管业务收入的显著增长。 具体而言,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财达证券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5.90亿元到6.5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约2.87亿元到3.48亿元,同比增长约95.00%到115.00%。 财达证券分析,2023年以来,公司持续推动创新业务布局,多措并举构建自营投资业务稳定盈利模式,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大幅增加;资产管理计划数量、管理资产规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均显著增加。 此前的1月23日—25日,财通证券、西部证券、红塔证券、中泰证券也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 财通证券预计2023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1.26亿元至23.5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6.09亿元到8.39亿元,同比增加40%到55%。 财通证券将业绩预增的原因归结于“报告期内,财富业务表现稳健,资管业务持续增长,投行和投资业务增幅较大”。 中泰证券亦表明,2023年,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业务收入同比明显增长。 中泰证券预计公司2023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06亿元至20.4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11.15亿元到14.56亿元,同比增加189%到247%。 此外,2023年中泰证券合并万家基金产生股权重估收益也是其业绩预增的原因之一。 而西部证券、红塔证券的业绩增长均得益于自营业务收入的增加。 西部证券预计2023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08亿元—11.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2.12%—158.23%。 “报告期内,公司自营投资业务收益增幅较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实现同比扭亏转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上升。”西部证券表明。 红塔证券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1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 2.73亿元,同比增长710.57%。 红塔证券在分析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时指出,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自营投资业务的非方向性转型和绝对收益策略投资体系建设,系统性地对资产组合管理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加大长期资产配置力度,投资相关收入更加多元,稳定性增强,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加。 除此之外,更早发布业绩公告的申万宏源、西南证券,以及由上市公司控股的英大证券、湘财证券、国盛证券、国都证券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过50%。太平洋、江海证券则实现净利润扭亏为盈。 总体来看,在目前已披露2023年度业绩数据的25家券商(未统计中金财富)中,共有12家券商预计2023年度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50%,占比接近五成。 哪些券商业绩滑坡? 中小券商业绩弹性凸显的同时,部分大中型券商2023年的营收则出现下滑。 根据光大证券2023年度业绩快报,预计...
证监会重拳出击!

证监会重拳出击!

小微 小微
62515
2024-02-22
(原标题:证监会重拳出击!)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22日,证监会一次性挂网六份行政处罚书,涉及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 具体来看,5人因内幕交易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逸石化)被惩处,其中,陆长水、张维仰被证监会罚没约2595万元。6人因操纵市场领了罚单,张顺平因使用证券账户组操纵11只股票被罚得最重,证监会责令张顺平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证券,并罚没8340万元。 证监会处罚委办公室主任滕必焱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聚焦信息披露违法等重点案件,重拳惩治违法,坚持“零容忍”打击不动摇,切实让行政执法“长牙带刺”。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保持“严”的行政执法主基调,从严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对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行为严格规范精准执法,助力维护公平交易秩序。 三起案件均和内幕交易恒逸石化相关 六份罚单中,有三份都是内幕交易案,均和恒逸石化一股相关。 时间回到2017年,当年3月,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逸集团)设立并购基金通过项目公司收购化纤行业破产企业资产。恒逸石化相继与项目公司签订了《委托管理协议》,约定由恒逸石化为项目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自协议签订后18个月内,若项目公司具备被上市公司收购条件的,恒逸石化享有优先购买权。 随后,收购一事持续推进,国信证券提出恒逸集团收购项目公司杭州逸�腔�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逸��)、嘉兴逸鹏化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兴逸鹏)100%股权,再由恒逸石化向恒逸集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方案。并陆续组建并购重组项目组陆续进驻现场,开展项目初期尽调工作,形成并汇报可行的项目方案,恒逸集团委托瑞华所、中联资产评估到双兔新材料进行审计、评估工作,并继续对于嘉兴逸鹏、太仓逸枫进行审计、评估工作等。 直至2018年4月3日,恒逸石化公告了《关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一般风险提示暨复牌公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修订稿)》,公司股票自2018年4月3日开市起复牌。 证监会认定,恒逸石化发行股份购买嘉兴逸鹏100%股权、太仓逸枫100%股权和双兔新材料100%股权并配套募集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属于内幕信息。该内幕信息形成时间不晚于2017年10月上旬(即不晚于2017年10月10日),公开于2018年4月3日。 经证监会调查,黄某辰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资产)浙江省分公司副总经理,信达资产浙江省分公司和恒逸集团洽谈成立并购基金进行化纤行业上下游产业整合项目由黄某辰牵头。黄某辰等知悉恒逸集团回购太仓逸枫100%股权注入恒逸石化的信息,为内幕信息知情人,知悉时间不晚于2017年11月。内幕信息敏感期内,陈建平与内幕信息知情人黄某辰于2017年12月27日有通话联系。陈建平借款8000万元,控制使用“陈建平”等6个证券账户(以下简称账户组)内幕交易“恒逸石化”,最终不赚反亏,账户组亏损金额为18571725元,证监会决定对陈建平处以60万元的罚款。 另两份罚单中的内幕信息也和通话联系有关。经证监会调查,陆长水与邱某林系亲属关系,陆长水早期曾在恒逸集团工作,陆长水创办的公司办公地点与恒逸石化在同一栋写字楼。内幕信息敏感期内,陆长水与内幕信息知情人邱某林、倪某锋、沈某强均有通话联系。陆长水与邱某林于2017年12月14日、24日有多次通话联系;陆长水与倪某锋于2017年12月8日、10日、21日、28日有多次通话联系;陆长水与沈某强于2017年12月1日、11日、20日有多次通话联系。 陆长水、张维仰系长江商学院CEO班同班同学,交往比较多。2017年底,陆长水、张维仰等人在同学聚会上见面接触,讨论过“恒逸石化”。证监会认定,陆长水、张维仰共同内幕交易“恒逸石化”,“张维仰”证券账户由陆长水帮张维仰操作,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如果赚钱了分一些给陆长水,二人的经济利益相关联。张维仰有时候会通过网站登录进自己的账户去看一下。“张维仰”证券账户于2017年12月19日、12月22日、12月27日、12月28日、12月29日合计买入“恒逸石化”5050050股,经计算,陆长水、张维仰内幕交易“恒逸石化”违法所得金额为12975052元。证监会决定没收陆长水、张维仰违法所得12975052元,并对陆长水、张维仰处以12975052元罚款。 而缪玲红与邵林平是夫妻关系,夫妻共同居住生活,系利益共同体。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邵林平与内幕信息知情人戚某尔于2017年12月25日有多次通话联络。邵林平让缪玲红关注、交易“恒逸石化”。经计算,缪玲红控制使用“缪玲红”“翁某娜”2个证券账户,违法所得金额为279537元。证监会最终决定没收缪玲红、邵林平夫妇违法所得279537元,并对缪...
【ETF观察】2月21日股票ETF净流入173.15亿元

【ETF观察】2月21日股票ETF净流入173.15亿元

小微 小微
53420
2024-02-22
证券之星消息,2月21日,上证指数报收2950.96,上涨0.97%;深圳成指报收8975.97,上涨0.79%;行业主题中,食品饮料、建筑装饰、房地产涨幅居前,通信、煤炭、公用事业领跌。从当日股票型ETF基金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以中证酒、国证港股科技、国证食品饮料行业等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基金领涨,其中鹏华中证酒ETF、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工银瑞信国证港股通科技30ETF分别以5.05%、4.44%、4.3%的涨幅居前三。以中证全指通信设备、中证云计算50、中证通信服务等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基金领跌,其中国泰中证全指通信设备ETF、新华中证云计算50ETF、南方中证通信服务ETF分别以-2.02%、-1.57%、-1.38%的跌幅居前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股票型ETF基金合计资金净流入173.15亿元,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1725.76亿元,5个交易日中出现日合计资金净流入的有4天(ETF资金流向是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减去前一交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的结果,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当日ETF净值 * 当日份额,计算结果仅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有551只股票型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入,其中净流入排首位的是华泰柏瑞沪深300ETF(510300),份额增加了3.36亿份,净流入额为35.93亿元。净流入排行TOP10如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有211只股票型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出,其中净流出排首位的是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588000),份额减少了5.67亿份,净流出额为3.47亿元。净流出排行TOP10如下: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北京市投资促进中心:将从四方面加大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协同

北京市投资促进中心:将从四方面加大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协同

小微 小微
51522
2024-02-26
(原标题:北京市投资促进中心:将从四方面加大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协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26日,记者从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了解到,2024年,按照“一核两翼”总体布局,北京市投促中心加大京津冀三地联合推介、产业对接和项目促进力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北京市投资促进中心与津冀相关部门加强投资促进协同取得诸多成效。2023年9月2日,依托服贸会“北京日”开展京津冀联合招商推介,北京市投资促进中心举办京津冀协同招商推介暨投资北京全球峰会,发布4大类共277个项目,招商总额894.5亿元;签约51个重大项目,涉及金额达1045.5亿元。三地投促部门联合签署了《京津冀投资促进战略合作协议》。三地共同征集普华永道、戴德梁行、天津市浙江商会、香港河北投资促进会等12家机构为“京津冀全球联合招商伙伴”,为三地招商引资提供项目线索和专业服务。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外,2023年12月7日,北京市投资促进中心与承德市人民政府本着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投资服务、信息交流方面加强协同合作;在招商平台、招商资源、招商经验等方面加强共享;围绕两地优势领域和重点发展产业,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引布局。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北京市投资促进中心表示,2024年将按照相关部署,加强三地投促机构协同,按照“一核两翼”总体布局,加大三地联合推介、产业对接和项目促进力度。 一是开展京津冀产业链联合招商。依托服贸会等平台开展京津冀联合招商推介,搭建规格高、覆盖广、影响力强的投资推介平台,增强活动实效。配合市经信局等部门,依托2024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京津冀联合推介,并组织三地相关企业进行对接合作。配合相关部门围绕“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聚焦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强链补链,按照联合编制的产业链图谱,吸引上下游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企业和产业项目,在京津冀三地梯次合理布局。 二是加大力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两翼”建设。在重大招商活动中,突出对雄安新区、城市副中心产业定位和投资环境推介。支持引导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创新资源、产业项目向雄安新区布局发展。聚焦城市副中心“3+1”主导功能定位和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六大产业定位,加强项目挖掘和转介,助力运河商务区、中关村通州园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打造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加强北京市投资促进中心与承德市的招商合作。围绕北京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承德重点发展的文旅和医养健康、清洁能源、钒钛新材料等“3+3”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引布局。组织投资北京全球合作伙伴与承德主导产业相关的在京企业,赴承德开展考察对接活动,积极为承德转介适合项目。 四是支持相关区开展津冀相关区域项目资源对接协作。加强统筹谋划,与廊坊市投资促进部门加强合作,指导和支持通州区与廊坊市北三县共建资源库、联合开展招商活动。支持门头沟区与张家口市涿鹿县实施产研分离、共建产业园区等工作。 校对:冉燕青...
收评:A股放量下挫 全市场超5000股收跌

收评:A股放量下挫 全市场超5000股收跌

小微 小微
61152
2024-02-28
2月28日,市场早盘冲高回落,午后持续走低,创业板指领跌。截至收盘,沪指跌1.91%,深成指跌2.4%,创业板指跌2.51%。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盘面上,券商等金融股盘中活跃,九鼎投资、中粮资本、华金资本涨超5%。人造肉概念股开盘走强,东宝生物、双塔食品、索宝蛋白涨停。农业股尾盘异动,秋乐种业、农发种业涨超5%。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跌方面,半导体板块展开调整,蓝英装备、佰维存储等跌超10%。此外高位股全线下挫,克来机电、傲农生物、汉马科技等多股跌停。 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5000只个股下跌,逾200股跌停。沪深两市今日成交额13567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3667亿,成交金额创两年多新高。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13.4亿元。其中沪股通净买入16.92亿元,深股通净卖出3.52亿元。 消息面上,今日有两则关于DMA业务的传闻持续发酵。一是“之前暂停的量化策略恢复”。不过据券商中国记者向业内人士求证,并未听说此事,也未接到相应通知,相关的政策安排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有券商人士分析,这种可能性不大,马上就进入到重要会期,若由此引发市场波动亦不合时宜。 此外,市场还有另外一则消息对于微盘股的影响可能比较大。今天早上,关于DMA的监管消息在市场上流传,具体内容是:只允许自营的资金运作,募集的资金逐步清退(合约到期之后不能再续)。杠杆不能超过1:1。 据了解,DMA业务,即多空收益互换,主要指的是私募量化机构通过券商自营交易柜台加杠杆的形式,也可以理解为量化策略融资的一种方式。2023年以来,DMA业务在私募圈内大热,近期也因微盘股策略风险暴露明显而引发质疑。 而从市场表现来看,在春节前后市场持续大涨过后,市场也确实存在回调休整的需求。华龙证券指出,短期市场或存在一定程度波动。(1)近期市场连续上行,资金短期获益明显,部分板块或个股存在收益兑现可能。(2)市场即将步入“两会时间”,博弈政策预期的概率增加,资金存在切换赛道的可能。 不过总体上,流动性改善,信心不断增强,市场或较难再现大幅波动,可积极把握市场调整优化后的入市机会。行业配置上,关注政策和行业利好催化,并选择估值合理,业绩预期改善方向。行业关注: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医药生物、电子等主题关注: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等。...
“开门红”!狂卖160亿元

“开门红”!狂卖160亿元

小微 小微
73403
2024-03-04
龙年首个交易日开售的首批中证A50ETF,彻底点燃了新基金发行市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摩根、平安、大成三家基金公司之后,华泰柏瑞基金近日也宣布,旗下中证A50ETF募集超过20亿元上限,并启动比例配售,这也是第四只开启比例配售的中证A50ETF。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获悉,除了上述4只中证A50ETF募超20亿元之外,其他同时发行的基金公司也取得不俗发行成绩,有公司旗下中证A50ETF募集逼近20亿元,还有公司的中证A50ETF募集约15亿元,多只中证A50ETF发行超过10亿元。截至目前,首批10只中证A50ETF合计募集规模超过160亿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首批中证A50ETF 合计“吸金”超160亿元 2024年开年首批10只中证A50ETF,基金首发取得“开门红”。 3月1日,华泰柏瑞基金公告称,华泰柏瑞中证A50ETF累计有效认购总额超过20亿元,触发比例配售。华泰柏瑞中证A50ETF也是继摩根、平安、大成三家基金公司之后,第四只触及比例配售的中证A50ETF。 同一日,大成中证A50ETF公布最终的比例配售结果。相关公告显示,大成基金对中证A50ETF2月29日的有效认购申请采用“末日比例确认”的原则予以部分确认。该基金当日网上现金、网下现金和网下股票的认购申请确认比例为83.39%。 其余6家基金公司也纷纷传来捷报。 据券商渠道人士透露,截至目前,包括银华基金在内两家基金公司旗下中证A50ETF募集规模逼近20亿元,另外还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中证A50ETF募集规模超过10亿元,此次首批中证A50ETF单只发行规模最低也有9亿元。 截至记者发稿,首批10只中证A50ETF合计募集规模已超160亿元。 多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此次中证A50ETF发行竞争激烈,各家公司充分发挥了各自在渠道销售、宣传等方面的优势。未来中证A50ETF也将争取尽快上市,上市也是继发行之后,基金公司第二轮全方位的比拼。 中证A50指数涵盖行业龙头 核心资产配置吸引力提升 作为布局A股核心资产的重要产品,中证A50ETF自上报以来就备受市场关注。产品跟踪的中证A50指数引入ESG评级标准和行业中性配置思路,均衡广泛地刻画了A股各行业龙头的整体表现。 华泰柏瑞中证A50ETF的拟任基金经理李茜表示,中证A50ETF涵盖的各行业龙头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成果,目前,在国内积极财政政策的前置、全面进入补库存周期、中美经济周期错位三因素共振下,核心资产的配置吸引力显著。 “A50ETF华宝”拟任基金经理蒋俊阳认为,核心资产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会引起投资者的重点关注。 据蒋俊阳分析,在2019年-2020年的时候,很多核心资产出现了大幅上涨,当时“茅指数”“宁组合”等都创了历史的相对新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这些核心资产的估值性价比已经比较高了,当前估值可能已经处于历史的一个相对低点。经过调整之后,整个A股市场,尤其是这些核心资产的投资机会已经越来越明显。 “自2021年起核心资产已持续调整三年,截至2024年2月20日,中证A50指数成分股的市盈率TTM中位数已回落至历史低位,最新估值中位数仅为19.92倍,配置性价比凸显。”嘉实基金相关人士也认可目前核心资产的配置价值。 银华基金也表示,中证A50ETF紧密跟踪具有“核心资产新标杆”“龙头效应捕获器”之称的中证A50指数,将为投资者布局核心龙头提供优质工具。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中证A50指数所布局的行业龙头有望持续受益。 另一方面,银华基金补充道,从内资公募和外资陆股通持股比例来看,机构投资者仍青睐核心资产,配置比例呈上升趋势,而中证A50有望更好满足机构投资者对核心资产的长期配置需求。...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