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资源配置的关键枢纽,对支撑经济发展、促进贸易便利化、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港口建设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升级的挑战。
一、港口建设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上升,反映了港口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69.73亿吨,同比增长8.2%;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亿标准箱,同比增长4.9%。到了2024年,尽管面临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船舶绕行和国际经济形势复杂等不利因素,但中国进出口贸易平稳,叠加内生动力,全年中国规模以上港口生产有序,货物及集装箱吞吐量实现双增。2024年1—11月,中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60.4亿吨,预计全年完成175亿吨,同比增长3.4%,其中内、外贸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8%和7.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亿标箱,同比增长7.3%。
具体到个别港口,如上海港以5150.6万标箱的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也是全球首个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箱的港口;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11.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4764万标箱;山东港口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8亿吨,集装箱量超过4400万标箱。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我国港口建设行业的强大实力和持续增长的潜力。
随着港口货物吞吐量的不断增长,我国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截至2025年,我国港口数量达到2300多个,其中沿海港口超过1000个,内河港口超过1300个。沿海港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这些地区的港口吞吐量占据了全国总量的近80%。内河港口则遍布长江、珠江、黄河等主要水系,形成了以长江经济带为核心的港口网络。
在港口吞吐能力方面,2025年我国港口吞吐能力达到约500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3亿TEU。沿海港口的吞吐能力显著提升,主要港口的单个泊位年吞吐能力普遍超过1000万吨。内河港口的吞吐能力也有显著增长,尤其是长江沿线港口,年吞吐量超过10亿吨。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港口基础设施的投入,新建、改扩建了大量深水泊位,提高了港口的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港口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港口运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三)智慧港口建设成果突出
智慧港口是港口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我国智慧港口建设成果突出,不仅提升了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还为全球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已建成全自动化码头52座,应用规模、作业效率和技术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
例如,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通过国产化智能营运管控系统(NEO-TOS),实现了码头作业的高效自动化,所需人工数量比传统码头减少约70%,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天津港通过港口大模型PortGPT1.0和智能管控系统TCA,实现了生产智能化升级,多次打破作业效率纪录。山东港口日照港研发了大宗干散货全域智慧管控系统,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贯通,系统作业效率提升超30%。这些智慧港口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港口的作业效率,还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港口的竞争力。
我国港口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港口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尤其是在货物吞吐量、航线资源和客户资源等方面,各港口都在积极争夺市场份额。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该地区的港口群主要由辽宁、津冀和山东沿海港口群组成,服务于我国北方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由于诸多港口位置接近,拥有着共同或类似的腹地,腹地市场容量较为有限,货源不是十分丰富,区域内港口逐渐形成了雷同的发展目标和类似的港口功能。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港口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长三角地区也是港口竞争激烈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港口群的协同合作历史悠久,三省一市的港口、码头各有所长。目前,沪苏浙皖均已成立省(市)级港口投资运营平台,各省级港口企业集团之间、各省级港口企业集团与中远海运等航运巨头相继签订合作协议。各方主体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样化、常态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港口行业的技术竞争日益激烈。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成为港口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建成多座自动化码头,并应用了先进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港口的作业效率,还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港口的竞争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技术竞争将成为港口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港口建设行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支持。例如,《交通强国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优化运输结构,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重点项目建设;《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也提出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加强和完善,我国港口建设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政策支持将促进港口基础设施的完善、技术创新的推进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内外贸易需求的扩大,港口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一方面,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将带动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复苏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集装箱运输需求的增长。此外,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我国港口在国际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这将为港口建设行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技术创新是推动港口建设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港口建设行业将迎来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例如,5G技术的应用将实现港口设备的远程操控和实时监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提高港口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有助于港口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行为等信息,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经营策略和服务方案。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将提高港口的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还将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港口建设行业在货物吞吐量、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港口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市场竞争格局也日益激烈。未来,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长、技术创新推动和绿色转型成为主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港口建设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